分享到:

牛犇:跟着共产党走,是一辈子的事情

牛犇:跟着共产党走,是一辈子的事情

2021年06月07日 15:13 来源:文汇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牛犇:跟着共产党走,是一辈子的事情

  我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好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任劳任怨、尽责尽力。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摁了摁心口的党徽、整整衣衫,牛犇郑重地冲着镜头说:“开始吧。”

  时间退回到十多分钟前,得知要在室外拍摄祝福党百岁生日的视频,86岁的他坚持要回房一趟。养老院花园里的满目葱茏固然漂亮,可在牛犇看来,自己胸前必须要佩戴上党徽,一切才会是完美的。

  如此仪式感,当然可视之为一位从影76年老艺术家的职业素养。但再听听他的另一番坚持便会懂,“初心”是最恰如其分的解释——“不用陪,我一个人去就行,十分钟路不算什么。跟党走,是一辈子的事情。”

  86岁的牛犇党龄不长。2018年初夏,他刚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至今党龄三年。“但其实从内心讲,党的教育始终在我的血脉里、身体里,和我的人生几乎同步。”

  “跟党走,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牛犇说,少时他学会的第一首歌,是中电三厂(北影厂前身)大院里参加过八路军、新四军的哥哥姐姐教的《读书郎》, “歌里唱‘上学堂不是为做官也不为面子光,只为穷人要翻身,不受人欺负也不做牛和羊’,这是党给我最早的思想启蒙”。少年郎悟出的道理很简单, “跟党走能吃饱饭,我是穷孩子,要想过好日子,就必须依靠党”。

  十来岁的孩子对吃饱饭有执念,因为童年过得苦。牛犇生于天津,见过战火、挨过饿。九岁时父母双亡,哥哥在北京的中电三厂找到司机工作,把牛犇和妹妹接到身边。那是1945年,日本人刚投降,城里一片混乱。哥哥白天开车接送剧组,牛犇就和妹妹在厂院里帮大家跑跑腿。哥哥劳苦一天,带回家一张饼,牛犇吃几口,妹妹吃几口。演员谢添也住在院子里,他留意到这个男孩身上的倔强劲儿,当得知《圣城记》缺个村童“小牛子”时,他向沈浮导演推荐了牛犇。片场里大家都喊角色名,谢添提议,索性“一牛到底”,从此,原名张学景的孩子有了艺名牛犇。

  1947年,张骏祥导演受邀去香港拍《火葬》,主演白杨推荐牛犇演她的“小丈夫”,少年便跟着剧组到了香港。那段日子,演员们住在庙街,街坊多是香港本地的贫苦人家。目睹中国人民受到殖民者压迫的情景,刘琼与几位进步的年轻人开始在宿舍偷偷学习。这一切,牛犇不太懂,但直觉告诉他,“大家是为了不受欺负,要过好日子”。

  1949年10月,北京的喜讯传来。牛犇收到了谢添托人捎来的口信:“家乡解放了,有饭吃了。孩子,回来吧。”身边哥哥姐姐们的话也在他心头炸开了:“共产党是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广州解放后,香港电影界赴穗慰问。“我脑海里第一次蹦出‘欣欣向荣’四个字。”牛犇说,“我亲眼看到人民解放军纪律严明,共产党人言行一致。我待不住了。”

  “我真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做什么都是为了人民”

  1952年,牛犇跟随陶金、顾也鲁等人回到内地,拍完《龙须沟》,他成了上影演员剧团一员。初来乍到,年轻的牛犇告诉自己“要进步”,怎么进步?听党课。

  上影厂老书记丁一讲党课,牛犇在底下认真听。厂里组织选举,17岁未成年的他一边帮忙糊投票箱,一边不解,许多解放军战士十多岁就能入党,自己为什么不行?前辈告诉他:“共产党救了中国,解放军流血牺牲都是为了人民。我们只有多拍进步的戏,才能向党靠拢。”

  那些年,牛犇转租一位老演员在建国西路的房子。小屋沿街,离上影厂也近,许多演员骑车经过,都能看见牛犇的家。“赵丹、谢晋他们常来,谈戏,谈信仰。”牛犇特别爱听他们讲前线的故事。当年,赵丹随团赴朝慰问,与“最可爱的人”生活了几个月,回来后,赵丹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对英雄、对“为人民”的认知也感染着周围的人。牛犇暗下决心:“一定要跟着共产党走,一辈子不回头。我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好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任劳任怨、尽责尽力。”

  11岁入行,牛犇演的是小角色。后来,他是《泉水叮咚》的大刘、《红色娘子军》里的通讯员、《牧马人》里的郭子……依然是一长串配角,可牛犇心里踏实,“角色虽小,但一样是为人民拍戏。做好自己的一点一滴,就是像英雄、像优秀的共产党人一样,为祖国贡献力量”。

  漫长岁月里的所见所闻,更让他越来越坚定自己的想法。

  拍《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牛犇不止流泪一次。剧本还原了1961年的往事。新中国正闹旱灾和饥荒,周恩来总理在四天四夜里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于走访调研中了解真实情况后,为民纾困。牛犇说:“电影记下的画面,也是中国共产党心向人民、老百姓对共产党忠心不变的证明。”2016年,电影《邹碧华》启动拍摄。牛犇的戏份只有一天,可他被邹碧华的忘我精神深深打动,“他心里装着人民,只要利于人民的,他总身先士卒地做”。跟着剧组学习材料时,邹碧华生前的话震撼了牛犇——“我们生活的世界本不完美,但正因它的不完美才需要我们去努力,去奋斗。”电影杀青那天,80多岁的牛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2021年再忆当时,牛犇说,就像小时候那首歌里唱的,不是为做官也不为面子光,“一路走来,我真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做什么都是为了人民”。

  “86岁了,为党为人民工作的每一天,都很珍惜”

  牛犇如今居住的养老院底层有处不大的展示角,柜子里最显眼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6月写来的信,信上勉励牛犇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家属、访客经过此地总会驻足细细观看,当事人挥挥手,“大家为我高兴,但我自己不能太高兴了。我宣誓过,那么‘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就不能是句空话。”

  一辈子心向着党,夙愿终于达成,欣喜是加倍的,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总是催动着他。在牛犇的房间,桌上摆着本蓝色文件夹,打开,里面每一张纸都是一张剧组通告单,13张代表了2020年牛犇塑造的13个角色。“我每一次拍戏都会保留一张通告单,留作纪念也以此敦促自己抓紧时间。我86岁了,即便不睡觉,为党为人民工作的时间也不会太久,每一天,我都很珍惜。”

  仔细打量那一沓通告单,第一张标注着2020年1月3日,剧名《我的爸爸是警察》,第二张跳到了5月的《村长打工》。 “空缺的日子是疫情暴发的时间。”牛犇记得,不在剧组的日子他时时为疫情揪心,也由此反复确证着党与人民之间强大的凝聚力。“我们成就的所有事业,都是因为党的正确领导,因为全中国人民牢牢凝聚在党的周围,才拥有了战无不胜的力量。比如这次疫情,比如现在14亿中国人民都能吃饱穿暖。”所以,2020年底,微电视剧《家道颖颖之大考2020》发来邀约时,牛犇为此推迟了自己的一个手术,只因这部作品讲述抗疫的故事。

  牛犇拍戏不少,但他很挑剔。他定下接戏的原则,头一条就得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不论角色大小,也不论别人给多少钱,角色必须要正,故事表达的主题也要正,否则我不去。”他始终记得过往几十年里好演员、好党员做出的榜样。当年拍《海魂》,几位主演赵丹、崔嵬、刘琼、陈述都已是“大明星”了,可谁都不端架子,认认真真与所有人一起琢磨演技。那会儿,演员在剧组的生活费是要自掏腰包的,几位主演收到家里寄来的钱,便会给剧组同事加点菜。如果出门需要坐车,也是论年纪不论名气。牛犇看在眼里,“这就是党领导下文艺创作的模样”。

  今年初,上海1月最冷的一天,牛犇去《大城大楼》剧组“帮忙”。故事以上海中心为舞台,讲述一群90后在浦东开发开放的浪潮中挥洒青春、践行梦想、创造奇迹的故事。牛犇依然只是客串一个小角色——一场老党员捐款的戏,他提前一晚就设计好了细节,特地找出一个旧旧的布袋子,包好两万元钱,还准备了零钱和几枚硬币,“这是老先生从银行里取出来的,得有整有零,零钱是利息”。细节,一下子让老党员的形象生动了不少。

  牛犇说,入党这三年来,总书记的回信反复涌上他的心头,“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这样的勉励一直在鼓舞着我,我的劲头特别足。我现在就想着尽量多做工作,为我们党贡献每一份力量。生命不息,风帆就不能落下”。

  摄影:袁婧

  人物小传

  牛犇,原名张学景,男,汉族,1935年7月生于天津,2018年5月31日入党,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上影演员剧团演员。1945年拍摄首部电影《圣城记》入行并取艺名牛犇。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从艺76年来,在电影《牧马人》《泉水叮咚》《邮缘》《猴娃》《棋王》、电视剧《老酒馆》《外滩钟声》《海棠依旧》《遍地书香》等作品中饰演配角。1980年代,出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电视部主任,主导了《踏浪》《蛙女》《上海屋檐下》等电视剧的拍摄。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等荣誉。

  2018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入党不久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写信,勉励他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作表率。

【编辑:房家梁】

文娱新闻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