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春晚情缘:通过冯巩迈出靠近春晚第一步
1983年,冯小刚还是个25岁的青年。那一年,他还是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的美
术设计。除夕夜,中央电视台首次现场直播春节联欢晚会,很多人通过十几寸的黑白电视机收看了第一届春晚。如果冯小刚够幸运,家里摆着一台彩色电视机,除了看漂亮姑娘,美术设计出身的他,一定多看了几眼舞台布景。
从冯巩和综艺大观开始
1980年代,对于春晚,冯小刚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都是观众,为“宇宙牌香烟”笑得前仰后合,听《我的中国心》第一次发现:流行歌曲也可以歌颂祖国。可冯小刚不应该只是个普通观众,在部队时就是搞文艺的,转业后,一心扎到文艺圈里。
上世纪九十年代,冯小刚常常上身穿一件红色套头衫,下身穿一条军裤,脖子上日夜挂着“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工作照。易感动,易激动,易喝大,也易发火。走起路来昂首阔步。此时的冯小刚已经转业,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做一名美工。
这个美工不太一样,他会写点什么。因为和王朔的交情,冯小刚有机会在1989年参与了《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工作,也陆陆续续地创作一些相声小品的段子。
有一段时间,冯小刚帮冯巩写小品。而冯巩从1986年的相声《虎年说虎》开始,每年都会上春晚,已然是春晚的红人。通过冯巩,冯小刚迈出了靠近春晚的第一步。两人交清之深,有段子为证。一天,冯小刚和冯巩都喝高了。两人从酒楼出来,不知不觉沿着魏公村大街一路向南,最后索性坐在马路边倾诉衷肠,说到委屈处抱头痛哭。朋友联系不到他们,开车沿途扫了几圈,天放亮时才在白石桥的路边捡到他们。那时冯小刚泪也哭干了,话也说累了,躺在冯巩的腿上睡着了。
1990年,冯小刚写出了小品《融》,由冯巩和王兰在“综艺大观”演出。那年代,一周一期的“综艺大观”,基本是台小型春晚。故事是说,妻子因有外遇,离丈夫而去,后来悔悟,重新回到丈夫身边。里面有一句台词让冯小刚十分得意:妻子惭愧,问丈夫:“我跟别人好了,又回来,你心里就不别扭吗?”丈夫相当豁达,说:“我就当自行车丢了,让别人骑了一圈又送回来了。”此后,冯小刚又为冯巩创作了多个在“综艺大观”上表演的小品。小人物生活中的悲喜交集、自我解嘲,冯小刚小品的风格已经初露,这个风格成为冯氏电影成功的必杀技。
影视公司倒闭,把热情倾注在小品创作上
1992年,葛优还不叫“葛大爷”,人们习惯喊他“李冬宝”。1991年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的热播,让葛优红透了半边天。要说他的走红,葛优必须得感谢冯小刚。在冯小刚创作《编辑部的故事》剧本的时候,认为“李冬宝”的角色非葛优莫属,并向导演极力推荐。而此时的冯小刚并不认识葛优,只是看到他演的电影《顽主》而心有戚戚焉。
在那个细雨纷飞的午后,王朔指着远处走来的一个人影说:“来了”。冯小刚第一次见到葛优真人。穿一件咖啡色的风衣,戴一顶帽子,人看上去很瘦,显得风衣特别的肥大,走起路来踢哩突噜。
在1992年北京电视台《我们的家》春节晚会上,葛优和马晓晴合作了冯小刚创作的小品《今晚我们相识》,情节是一对大龄青年来相亲。“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葛优摸了摸脑袋认真地说。(多年以后,潘长江接过了葛优拿自己开涮的枪,在央视春晚上说出了“浓缩的都是精华的”经典台词。)恋爱谈得融洽,他们还不忘揶揄一下文化人,“好多有学问的老诗人、老作家,年轻时候都不惜把自己混为一般群众,甚至是最没觉悟的那种。到老了,一反思,立马升华,一写就是特深刻的回忆录。”
冯小刚小步快走地向春晚靠拢,他的作品也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讽刺幽默。要说冯小刚憋足了劲头把作品送上央视春晚,这是冤枉了他。1993年之后的冯小刚心里装着“好梦”公司的影视剧作品,却接连遭遇滑铁卢。多部作品破产、难产,最后连“好梦”公司也变成黄粱一梦,化为乌有。
在那寒冷的冬天,冯小刚只能把一腔热情倾注在相声小品创作上。一进入创作阶段,冯小刚爱喝水。一个上午,四瓶开水,他把着喝三壶半。“咕咚”“咕咚”一杯下去,仰头打量四周。经过开水的滋润,冯小刚和其他几位作者将作品慢慢打磨了出来,冯巩、牛群把它带到了央视春晚。初一见人,这作品便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进了寻常百姓家。
1994年央视春晚,冯巩、牛群合说冯小刚参与创作的相声《点子公司》,在晚会现场给观众出点子,解决问题。牛群号称“点子牛”,“吃得是奶,挤出来的是点子”。《点子公司》被评为春节联欢晚会观众最喜爱节目二等奖。
1995年春晚,冯巩、牛群、冯小刚等人创作的相声是《最差先生》。该相声也获得了春节联欢晚会观众最喜爱节目评选一等奖。也就是在那一年的央视春晚上,冯巩第一次说出了历届春晚必杀技:“亲人们,我想死你们了!”
1996年春晚,冯小刚的“帮扶”对象是总也得不着奖的小品搭档郭达、蔡明。小品《机器人趣话》在那一年上了央视春晚。大龄单身男人郭达买回了一个叫“缺心眼子”的机器人媳妇,长得却跟蔡明一样,起名“菜花”。这个科幻类小品虽说新颖别致,却没能打破“蔡郭”得不着奖的魔咒。直到蔡明离开了搭档郭达,得到春晚奖项,已经是冯小刚离开春晚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俗点要不了人民的命”
1997年,冯小刚不再掺和春晚了。开始忙着拍以《甲方乙方》为代表的冯氏贺岁片。又过了一些年,吐槽春晚成了人们过年的一大乐事。
偶尔撇了眼电视,春晚的节目里,还是会有冯小刚的熟人出现。2008年央视春晚,王宝强参与了两个节目的演出。一个是歌曲《农民工之歌》,与农民工代表一起演唱。另一个是和冯巩、阎学晶等表演的相声剧《公交协奏曲》。
2012年,冯小刚看了春晚,人来人往没看全。印象深的首选杨丽萍,当然也有从天籁变回人声的前大仙王菲。刘谦的魔术匪夷所思,李云迪、王力宏的速度与激情让冯小刚澎湃了一小下。冯小刚觉着宝刀未老的是刘欢,没掉链子的是孙楠,“剩下的我听到的是一片哗啦哗啦的翻篇儿声。”
在春晚舞台上,还有一位让冯小刚牵肠挂肚的,就是郭德纲。在2013年之前,郭德纲能不能上春晚已经哄哄了好几年。2011年11月,冯小刚在微博中发言,“前几天看到《人民日报》上发了一篇和人民的趣味貌合神离的评论,核心是说郭德纲的相声庸俗,也贬低了拥戴群的品位。我不敢苟同。公允地说,郭的幽默绵里藏针,谐谑虚伪又不吝包容。他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就是化悲愤为可笑。”
不过,冯小刚从来不计较郭德纲相声里所谓的“俗”,在他看来,“相声,它就是一碗去火的酸梅汤,非得冒充御膳捧着金碗喝吗?俗点也要不了人民的命。”
2013年,郭德纲、于谦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相声的名字叫《败家子》。但力挺郭德纲的冯小刚并未对这个作品做任何评论,只是有些观众觉得,郭德纲上了春晚,有点自废武功的意思,那么些个幽默讽刺,怎么就变成蜻蜓点水了呢?
2014年,冯小刚没机会以旁观者的心态评论春晚得失了,他得被人品头论足一番。导得好电影,可不见得导得好春晚。据说,春晚导演已经成为国内仅次于国足主教练的最毁声誉的高危职业。
-文/《中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