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7日晚,中国选手林丹在北京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中以2比0战胜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夺得冠军。 中新社发 武仲林 摄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孤“丹”时代
在男子单打项目上,世界羽坛已经很久没有 出现过“舍我其谁”的王者了
文/万佳欢
3月8日,在英国伯明翰国家体育馆,全英羽毛球超级赛男子单打决赛,又是林丹与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的对决。在包括中国队教练组在内的专家们心目中,李宗伟是当今唯一能与林丹抗衡的选手,然而继去年的北京奥运会和中国超级赛后,林丹第三次将他干净利落地斩落马下。
在林丹第四度捧起全英公开赛男单桂冠的同时,也宣告了属于他一个人的“林丹时代”已经来临。
王者之路
北京奥运会的男子羽毛球单打比赛,是林丹的“正名”之役。面对很多人对自己飘忽不定情绪和球场表现的质疑,林丹从预赛第一场到最后的决赛,表现堪称完美,尤其最后一场与李宗伟的决赛,被认为是“不可复制”和“精彩绝伦”的一场比赛。
这一战,林丹展现出最好的一面,他的气势和自信也预示了,世界羽坛上缺位已久的王者即将到来。
在之后11月的中国羽毛球超级赛的决赛中,林丹几乎复制了奥运决赛的一幕,他轻松地以2∶0击败尚未走出奥运阴影的李宗伟。
而事实是,在2008年一整年的赛事中,林丹外战仅有两次失利的纪录。
稳居头号座椅,还体现在08年的冬训中,其他队员都在新任男单主教练夏煊泽的带领下进行训练,而林丹则跟着自己的教练汤仙虎独自开小灶。
全英公开赛是林丹2009年的首度出战。他顺利杀进决赛,再度面对李宗伟。3月8日的决赛让《羽毛球》杂志执行主编王渝燕感慨,“林丹明显比以前更加成熟了。经过奥运会,他心态更加平和。至少现在看林丹打球,会觉得局面是在他掌控之下的。”
她还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他整个的战术意识及打法,都是当今第一号的。如果说他正常发挥的话,应该没有人能够跟他抗衡,包括李宗伟在内。”
从起伏不定的“超级丹”,到已无人可敌羽坛王者,林丹用了四年的时间。
2004年,林丹第一次参加奥运会,首轮即惨遭淘汰。这是他职业生涯最惨重的一次滑铁卢,其实从2003下半年的丹麦公开赛起,他在国际大赛里就很少输球,连夺各类公开赛冠军,2004年更是稳稳当当地获得了男单世界排名第一的头衔。
显然,那时胜利带来的兴奋和压力是21岁的林丹无法承受之重。
噩梦并没有结束。2005年世锦赛,林丹大败给宿敌、印尼名将陶菲克;2006年亚运会,他再次负于陶菲克。
2006年6月,马来西亚公开赛上,林丹在20:13领先的情况下,被李宗伟以23:21反超。
几次重大比赛的失利让林丹冷静了很多,也不断思考自己的不足。气盛的他开始意识到,光靠出色的自身条件和移动中突击、重杀是远远不够的,他开始和教练有意识地加强了控制节奏、网前小球等其他方面的训练,效果显著。此外他还增加了有风环境下的练习,以加强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全面性。
在2006年世锦赛前的40天备战中,林丹就将调整心态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他很清楚自己的急躁“可能来自于我很想拿这个冠军,但我会尽可能地把这种心态控制好”。
之后,林丹的心态愈加成熟平和。同年9月,他击败队友鲍春来获得世锦赛冠军;第二年,他轻松战胜印尼小将索尼卫冕这一赛事。从2007年开始,林丹基本告别了起起伏伏的状态,发挥一场比一场好,在关键时刻的表现也很少像以前那样受到球迷的质疑。
“他慢慢变得成熟了,尤其是那种关键的、必须赢的大赛,都没输过。”中央电视台体育解说员洪钢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评价说,“他(林丹)成熟得比较早,自己有一个目标,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知道怎样去达到。”
还是那个心高气盛的羽毛球小子,但此时的他已经很有信心,他毫不掩饰地宣称,“我的目标就是当我结束运动生涯时,没有人能够超过我的纪录。”
王者时代缺失已久
在男子单打项目上,世界羽坛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一统天下”的王者了。但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许多高手不同程度地垄断羽毛球江湖,如印尼选手梁海亮、林水镜,中国选手杨阳、赵剑华等。
梁海亮曾八夺全英赛冠军,这个纪录是后人无法企及的——由于当时国际羽联和世界羽联长期分立,世界性大赛并不多,全英公开赛就相当于世界锦标赛。当时的情况下,林水镜也没有更多的机会论剑天下英雄。
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杨阳、赵剑华和丹麦的弗罗斯特、印尼的苏吉亚托并称“四大天王”。赵剑华后场扣杀有力,网前凶狠,是当时进攻技术的顶峰;杨阳连续获得三届世锦赛冠军,又勇夺汉城奥运会男单表演赛桂冠,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获得世界性大赛大满贯的男运动员。
进入90年代,随着这批优秀运动员的相继退役,中国羽毛球开始青黄不接;而印尼则涌现了一批以魏仁芳为代表的明星球员。可以说,中国和印尼、马来西亚、丹麦等国的男单选手们从那之后都处在“诸侯争霸”,世界羽坛进入了一个群雄抗衡的战国时代。
而随着80年代恢复了世锦赛和1992年羽毛球正式进入奥运会,使得每个男单选手所追求的赛事金牌更加多元化,垄断重大赛事也越加困难。
孙俊、董炯、夏煊泽等选手先后成为中国男单的领军人物,也在国际大赛中斩获冠军,但成绩都不够全面。魏仁芳、拉尔森、吉新鹏虽然拿到奥运金牌,但在其他比赛中的表现则不够抢眼。
印尼的陶菲克成为世界羽坛男单运动员中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集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和汤姆斯杯冠军于一身的球员。但与他同时期的林丹、鲍春来等始终是他强大的对手。而他在北京奥运会、包括此次全英赛上的表现让人感慨廉颇老矣,“他已经不是当年的陶菲克。”王渝燕评价说。
至于其他羽坛名将,黄宗翰、李铉一、孙升模等老将在北京奥运之后选择了退役;皮特·盖德经历1999~2002年鼎盛期后因伤停赛,复出后体力下降,成绩大不如前。
“现在男子单打最强的两人也就是李宗伟跟林丹。”王渝燕对本刊记者说。作为仍排名世界第一的李宗伟(有些比赛,林丹因没参加没有积分),在全英赛上的发挥还算正常,“但是相比起林丹的镇定表现,感觉还是低了一个层面。”在与李宗伟的最近的几次交锋里,林丹11胜5败,占绝对优势。
如今的林丹已是集奥运会、世锦赛和全英公开赛三项大赛桂冠于一身,“现在的确没有什么人能够对林丹构成威胁,” 洪钢表示。大家开始相信,世界羽坛缺失已久的王者时代终于到来。
而实力强劲的羽毛球男单新人暂时还没有出现,“林丹时代”延续的时间恐怕不会太短。
中国羽毛球更需要群星
在北京奥运会之前,谈及林丹的形象,总是离不开“急躁”“大牌”“打人”“摔拍子”等关键词。而现在,林丹对待媒体和球迷的方式都显得更为成熟、更有礼貌。
“我觉得林丹逐渐在学会如何维护好自己的形象。”洪钢说。
全英赛后,林丹接受采访时说,“比赛中我精神更集中,心态更平静。以前很多人对我有负面的看法,认为我个性太张扬,很叛逆,我希望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一种沉稳、成熟的形象。”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羽毛球圈子里不缺乏偶像。李玲蔚、杨阳、赵剑华等选手曾经带动了羽毛球运动在中国的风靡。他们是球迷心目中的英雄,球迷以收集其剪报、现场观看他们的比赛为潮流。
而在“四大天王”时代之后的十多年来,男运动员中并没有出现太突出的、极具代表性的“偶像型”角色。“男队好像没有出什么特别优秀的偶像,吴文凯、董炯、夏煊泽、吉新鹏都还差一点,”洪钢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除了前些年女队的龚智超,林丹算是第一个。”
而一个体育项目需要明星和偶像级的人物,才可能更有号召力和影响力。
林丹成绩优秀,个性突出,而且有一股与生俱来的霸气,这正是成为一个项目的明星或偶像选手所应该具备的气质。
洪钢评价,一个“偶像”首先得成为世界霸主;其次是样子起码要长得讨人喜欢;再次是要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包括在赛场外的性格及赛场内不服输的精神,以及打法。“大多数的球迷都会觉得林丹的打法进攻性比较强,具有观赏性,才会喜欢上他。”
不过,王渝燕认为,我们不光需要拥有塑造一个偶像的意识,更需要塑造“群星”。而这对于现在的中国羽毛球队,还有不短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