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经历坎坷,叫人唏嘘的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吗?搓澡女工走出澡堂,她有了全新的生活。
本周一,在众人的祝福声中,邹春兰与同一个男人穿起婚纱补办了婚礼。“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白色加长劳斯莱斯,放飞的蝴蝶,还有挂在新娘眼眶中幸福的泪珠,“我很快乐,很幸运,几乎有些不真实。”但邹春兰从大悲到大喜,怎一个幸运可以涵盖?
“蝶变”——哗众取宠?
2001年,距离邹春兰退役已有8年。她来到上海看病,经检查,她体内的男性激素比普通男性还高。“我年纪不小了,总想有个孩子。”但对于邹春兰来说,如此简单的愿望却不可触及。这不仅因为当时她生活拮据,靠着澡堂搓澡每位客人1.5元的提成艰难度日,更因为她几乎已经丧失了女性的特征,被剥夺了做母亲的权利。
“我想变得有女人味些。”今年下半年,邹春兰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不出3天,重庆的一家整形医院便找到她讨论整容事宜。9名专家制订出了一套包括面廓整形、OS皮肤文秀、光子脱毛和中医美体等在内的美容方案。邹春兰的美容将分为两个阶段完成。上个月,她主要进行了中医综合治疗调理、炫饰润泽柔唇、光子脱毛、炫饰动感仿真绣眉等项目。
整形医院以“蝶变”为主题,帮助邹春兰消除艰辛过往打在她面庞的烙印,也为自己做了广告,这本是双赢的互利。但从邹春兰整容那一天开始,几乎所有报纸连篇累牍的,都是关于“邹春兰成了伏明霞式美人”。报纸上把邹春兰与伏明霞的照片并排放着,供人们消遣议论。当事人只是宽容地笑笑,“我不会追究,我想大家都没有恶意吧。”邹春兰对于境遇的改变,面容的蜕变,显然非常满意。于她,这是从不敢奢望的幸运。但对于公众来说,最初的同情,如今有了矫情的刻意炒作味道。我们是否该自省一番,能否只要人性关怀,不要哗众取宠。
“喉舌”——主流关怀?
去年3月初,生活已经举步维艰的邹春兰,不得已就自己的最低生活保障到长春市一家律师事务所咨询,恰好遇到《新文化报》的一名记者。于是,这则黑色的故事便成了当年国内体坛最大的话题之一。
此后,全国各地的记者纷纷打电话采访邹春兰。她不得不停止了搓澡的工作。退役后邹春兰唯一的收入是每月364元的退役津贴。1995年,她终于被安排进体工队食堂做临时工。“本来我们领导说这只是临时的工作,等一有合适的位子,就让我调过去。”这个只念到小学三年级便离开校园的姑娘,天真地相信自己拼了那么多年总会有条好出路,“后来那个领导换走了,我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人们更喜欢悲剧,这本是人性。所有人都开始关注邹春兰的悲剧。于是,悲剧有了句号。她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社会援助来自四面八方,甚至有海外侨胞看到新闻,打来越洋电话要帮助这个陌生的冠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悲剧都能被挖掘。倘若,邹春兰没有去那间律师事务所,没有遇见那位记者;倘若,邹春兰的故事没有预期的社会效应,那么她仍旧只是原来的她。我们不能指望媒体和社会援助成为弱势群体的主流关怀,那不现实,也并不应该,而需要切实有效的体制保障。
“快乐”——另一本源?
闪闪的金牌,代表着一名运动员的辉煌、自豪和荣誉。而金牌背后,也是她对国家体育事业的巨大贡献。
邹春兰后悔自己荒废的学业,后悔为了运动成绩把自己练成了不男不女的模样。但中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们走来几乎都是相同的轨迹。他们从小就终止了文化学习,被选入少年体校进行专业训练。除了训练、比赛之外,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一旦他们退役离开自己的“老本行”,文化知识的缺乏使他们无法具有相当的社会竞争力。事实上,退役运动员救助机制在中国还有待健全,很多运动员从孩童到青壮年,一直都在为国家体育事业奋斗,他们献出了最好的青春年华,为国家和地方赢得荣誉。但他们在退役后却陷入了生活的窘境。
所幸的是如今环境变了,人的心态也变了,更多运动员们能以比较轻松的心态来面对竞技体育,邹春兰式的悲剧注定会越来越少。多一点文化学习,少一些“第一才是英雄”的论调,体坛造才更加以人为本,这样,竞技体育才能真正找回其一大本源:“快乐”。
(记者 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