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电视上转播的F1比赛,北京市民张先生不假思索地换了台:“看这一群钢铁怪物在赛场上一圈一圈地傻跑,有啥意思?”
但4年前的张先生对F1可不是这种态度,当时,他花高价买了一张F1中国大奖赛的门票,和几位好友一起,专程跑到上海去观看F1比赛。尽管事后说起那次看F1的经历,张先生和他的好友也都洋洋得意,说自己不仅开了眼界,还看到了大名鼎鼎的舒马赫本人,但从那以后,张先生没再看过一场F1比赛。
4年来,无数像张先生这样的中国观众在开了眼界之后,就彻底和F1运动说了再见。
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因F1中国大奖赛的举办而掀起的F1热潮也在中国迅速降温。2004年F1中国大奖赛一票难求,到今年,F1门票的销售已变得不温不火。
在今天结束的第四届F1中国大奖赛上,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本届F1中国赛的门票直到比赛开始时仍在销售,而4年前首届F1中国站比赛的门票提前数周即告售罄。
整个中国社会对F1的关注度也在下降,在上海以外的中国内地城市,F1早已淡出当地市民茶余饭后的话题,在各大媒体的体育报道中,有关F1赛事的消息也退出了主流范畴。
北京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著名F1评论员林程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中国的汽车运动文化相当薄弱,此前中国观众对F1比赛表现出的高度热情,实际上是出于对一种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当观众的这股新鲜劲儿过去后,F1运动在中国的降温在所难免。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真正的车迷比例非常低,尽管在这几年举办F1比赛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培养出了一部分车迷。”林程表示。
除去看热闹的观众,中国现有的真正车迷显然不足以维持F1运动和F1赛事在中国的推广。然而,F1中国大奖赛在中国还要再办三届,而据中国大奖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体现耗巨资兴建的上海国际赛车场的价值,上海方面在2010年之后可能还将继续申请举办F1比赛。
可是,在普通观众的热情退去后,如何保证今后数年F1比赛在中国能获得足够的关注度?
“对于绝大部分中国观众来说,F1运动并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需求。”林程表示,“中国人喜欢观看的体育比赛,要么是全球性的流行运动,如足球、篮球,要么是有中国队、中国人参与的。可以想象,不会有多少中国人对一项满场跑的是外国车队、外国车手,在中国又没有多少群众基础的体育赛事真正感兴趣。”
据林程介绍,国际汽联在近几年向亚洲国家大力推广F1运动时,已经注意到东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F1运动在亚洲国家赚足人气和金钱的同时,国际汽联也发现,在当地人的新鲜感消失后,F1运动很难与当地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融合。
“以国家组队,大量起用本地车手的A1赛车运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林程介绍,“这可以看作是对F1运动的东方化改良。”
然而,文化的融合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更何况有些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是不可能融合的,这也让林程感到,“F1运动要真正走进中国,必须要有本地车队和车手的加入”。
“但由于中国汽车工业尚在起步阶段,中国汽车企业组建F1车队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林程表示,“这也意味着,F1运动真正走进中国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除了中国尚缺乏滋养F1运动发展的土壤之外,F1运动自身存在的不足也在限制中国观众对F1的接受度。
迈克尔•舒马赫在去年的退役无疑令中国观众失去了观赏F1比赛的另一大看点。业内人士分析,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舒马赫几乎就是F1运动的代名词,但在舒马赫退役后的这一年中,F1车坛没有新的领袖出现,几名有领袖相的大牌明星阿隆索、汉密尔顿、莱科宁等,却屡屡身陷丑闻。
现在,通过中国媒体的报道,F1更多的是与“间谍案”、“个人矛盾”、“缺乏体育道德精神”等字眼联系在一起。尽管国际汽联对每一项丑闻事件都进行了处置和曝光,但毫无疑问,F1运动在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丧失领袖人物的运动,新的领袖出现却尚待时日。林程表示:“这可能会进一步打压F1运动在中国的人气。”(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