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雅典奥运会,全中国人都知道了一个叫刘翔的田径运动员,与此同时,也记住了刘翔的教练孙海平。
孙海平,1955年1月出生,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是国家田径队的副总教练。因为带出了刘翔,人们喜欢称他为“金牌教练”,但孙海平一直强调:“我只是一名做好了本职工作的普通党员。”
钻研“倒萝卜腿”
在莘庄训练基地,看书和研究录像资料,是孙海平每天训练之余占用时间最多的两件事。
孙海平做运动员时,是当时上海跨栏队勤奋训练的典型。但事与愿违,8年运动员生涯,他从未得过特别让人满意的成绩。孙海平是带着遗憾退役的。
1988年,孙海平成为一名跨栏教练,“刻苦训练为什么无法带来突破?”孙海平在训练之余,不停地思考。他最终得出结论:在常规训练之外,必须独辟蹊径。
此后,孙海平养成了出国比赛随身带摄像机的习惯,随时记录外国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比赛风格。1995年他带队员参加在瑞典哥德堡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时,把所有外国优秀选手从训练到比赛的全过程都拍了下来,随后发现,很多欧美优秀运动员的共同特点:腿型都是“倒萝卜”,上面粗,下面细;腰髋部分力量都很强,成为带动下肢力量的关键……经过反复研究,孙海平茅塞顿开: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队员也练成“倒萝卜腿”?
创造“刘翔模式”
“他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教练。”熟悉孙海平的同事,都会这样评价。
在经过反复总结研究后,孙海平在刘翔身上开始试验,这就是奥运会之后引发无数猜想的“刘翔模式”。用孙海平自己的话来总结,就是“高效率的全面训练”。
“高效率”就是指“大强度”训练。孙海平一反常规训练对量的要求,大大减小训练量,但增强训练强度。刘翔的训练大多是一天一练,看似轻松,但其实每次都让刘翔练得气喘吁吁。由于训练次数少,运动员恢复快,受伤概率则大大减小。“全面训练”则融合了欧美优秀选手的训练特点,不少是孙海平自己独创的训练方法。
奥运会后,刘翔在孙海平的不断调教下,2006年在瑞士洛桑以12秒88的成绩一举打破了沉睡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男子110米栏世界纪录。
热爱“平凡岗位”
孙海平2001年被市政府记大功、二等功各一次;2004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并记一等功一次;2005年被评为全国体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一系列的荣誉,并没有让孙海平改变什么。
孙海平平时都住在训练基地。雅典奥运会前,孙海平把母亲送进了敬老院。就连女儿高考的时候,他也只是每天通过电话了解女儿的学习情况。白天训练,晚上翻资料、看录像、写心得,孙海平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训练上。
“平时有人问我,工作起来怎么那么拼命?我反问,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我是个党员,不做好怎么行?”孙海平说。“有些报道把我写得很神奇,其实我很平凡。”现在的孙海平仍保持着一贯的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