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曾在许多场合提到,在乒羽等传统强项夺金点已近饱和的情况下,拳击、女曲、自行车等潜在优势项目在2008年奥运上表现如何,更显意义重大
★ 文/陈园园
2003、2004年,是邹市明职业生涯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两年,也是中国拳击从沉寂走向“辉煌”的两年。
1958年,一件拳台上的意外,使拳击因此背上了“过于凶残”的骂名而在中国被禁。1985年,拳王阿里访华,邓小平一句让阿里多来中国“带带徒弟”,使拳击开始解冻。1986年底,当中国拳击在冷冻28年后重新出发时,已经远远落伍于世界拳坛了。那时中国大多数基层教练都是50年代的拳手,而他们所掌握的技术还是40年代,从师傅辈那里学来的。
每次参加国际比赛,中国拳手基本是第一轮结束即全军覆没。一场比赛下来,能打满四个回合,在拳台上坚持8分钟不倒的中国选手凤毛麟角。用中国拳击队总教头张传良的话说:“当时,不说碰古巴、俄罗斯这些强国,如果能偶尔赢下泰国和韩国的选手,也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
这之后,中国国家队和各省队都请过许多外教,古巴和俄罗斯这样强队的总教头,都曾经到中国执教,但仍未有多大起色。
那时中国拳击界一味复制国外的训练方法,提出的口号是“狠、拼、重、快”,即进攻要凶狠、敢拼、出拳要重,速度要快。狠、拼、重切合的是古巴和俄罗斯的选手风格,这种打法是他们按照身体健壮力量好的欧美人特点制定的。这种训练方法对于天生力量和体能逊色的亚洲人来说,灵巧快速的特长被忽略了。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拳击取得57公斤级第7名,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江涛获91公斤级第5名,这是中国拳击从零开始20年间的最好成绩。
拳坛的“刘翔孙海平”
1996年,当江涛在亚特兰大获得历史性突破时。在遥远的贵州遵义体校,15岁的邹市明在这里学习武术,他决定,跟着自己的好朋友转投一起进行训练的拳击队。
当时贵州拳击队的教练就是现在国家队总教练张传良。和邹市明一样,他也是从武术转行拳击。凡事爱琢磨、好钻研的张传良有拳坛“智多星”之称。
1997年,从国家队回到省里的张传良见到邹市明时“感觉这个小孩,训练特别刻苦、认真,智商也比较高,对拳击的距离和时间差的把握,比其他人都好一点。”
其实,单从邹的身体条件上看,1米62的个头,臂长条件还不及身高,这些都不具备一个好拳击苗子的素质。个头小,臂长不够,邹市明只能靠快速步伐移动和躲闪,来避开对手的进攻,邹市明反而在最初练拳击时,形成了一些他的打拳特点:“小、快、灵。”
2000年,邹市明入选国家队后,张传良根据他的特点,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特殊的训练方法,干脆把 “小巧灵活”的打法发挥到了极致。
“拳击比赛,拼的是一种对抗能力。在专项体能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主要从速度、灵敏和变化上抓住,加上战术运用合理,应该能打过他们。”张传良对拳击的特点领悟得很透彻:“在训练中,我们完全是围绕场上的8分钟来进行,练手靶、沙袋时都是以强度为主,运动量并不大。突破口,首先还是在速度上。”师徒两人在训练方法上的新尝试,与孙海平和刘翔师徒在跨栏技术上的开拓,颇为相似。
正规的拳击训练,第一步要完成基础训练,第二步是组合拳的练习。“邹市明不一样,他完成的是一个类似于武术套路的练习。我根据各种拳法,结合远近,中距离,去拼对方的各种动作,组成了一套连贯动作,让他反复练习。这也是我学习经验后自创出来的。世界上所有的教练都没有这么做过”。师徒两人的武术基础,嫁接到拳击上之后,起到了不可思议的作用。在此后的几年里,邹市明在国内48公斤级中已无人能敌。
第一个拳击世界冠军
2003年泰国拳击世锦赛,邹市明第一次走上国际赛场。他是中国队中最后一个出场的,在他之前,所有的队友都已在第一轮被淘汰。邹市明第一场的对手就是古巴队的队长、48公斤级世界冠军巴特雷米。
古巴拳手的身体优势很明显,身材修长,上身短,四肢长,爆发力非常好,远看像黑猩猩一样。虽是同一个级别,但看上去邹市明瘦小得多。
去之前,张传良就给邹市明制定了“以矮打高”的策略,并做了充足的赛前准备。“在平时的训练中,专门挑大级别的跟我练,对手个子特别高。一到正式比赛时,我就习惯了,各种招式用得特别顺手。”邹市明说。
这次比赛邹市明一路冲进了决赛,虽然最终不敌俄罗斯选手,获亚军,但这个成绩已改写了中国拳击的历史。用邹市明的话来说,“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从此之后,中国拳击开始敢想冠军了。
而邹市明全新的打法在世界拳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也被国外选手称为“海盗式”打法。
这个成绩给了师徒俩很大的信心,“中国人和欧洲人,在体能上差距比较大,但级别越小,差距就越小,所以应该从小级别上找突破口。”张传良兴致勃勃地说:“中国人的特点,小灵变快。主要是从脚下的移动,开始抓起,采取打调结合的打法,有机会赶紧打一下,撤出来,找机会再打。”张传良总结出的训练心得也和孙海平不谋而合:“能打出来的,不是练得苦的,而是练得对的。”
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是邹市明竞技状态最好的时候,拳击中心在队内一致的目标是夺金,“当时根本就没有想过铜牌,就是奔着金牌去的,所以最终的打击非常大。”张传良的回答很坦诚。
雅典奥运会上,邹市明顺利杀入半决赛,再次碰上了巴特雷米。前两个回合,邹市明点数领先;第三回合,古巴人点数反超后,用起了躲避战术。当邹市明好容易把他挤到死角时,巴特雷米突然单膝跪地,邹市明不及反应,他便俯身钻了出来。几次故伎重施,使邹市明时机尽失,无缘决赛。
那次失利对正满怀希望的中国拳击界打击非常大。老道的古巴人赢在了战术和经验上。挫折也使邹市明迅速成熟,“经过了2003、2004年的磨砺,到了2005年,我已经不是当初的自己了。”
2005年世锦赛,在四川绵阳举行。邹市明再次遭遇巴特雷米,这一场的比赛,打得很“惨烈”。第四局时,点数略占优势的邹市明开始凭借灵活的步法,满场乱钻。当着急的巴特雷米把邹市明一步步逼向护栏时,只听场下观战的张传良突然大喊一声:“趴下!”邹市明出人意料地顺势趴在了地上,对手顿时愣住了,双方回到场地中央重新开始。时间在这样的反复中走到了终点。中国第一个拳击世界冠军诞生了!
巴特雷米气得在拳台上直跳脚,赛后他拒绝和邹市明握手,狠狠地摘下手套,抛到了台下,左右摇晃着手指冲进了休息室。
在赛后接受采访时,张传良说,自己当时是想喊“蹲下”,结果一时情急,喊成了“趴下。”
“海盗式”打法的中国适普性
邹市明属于进攻反击性的选手,对方越进攻,他得分的几率就会越高。张传良说,“现在48公斤级别的选手,遇到邹市明都不进攻了。”
几年间,邹市明能力和经验的增长有目共睹,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他的恢复开始变慢,最特长的速度也面临下降,这都是他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和乒乓球需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一样,邹市明和张传良也必须研究拳击的打法和技术的革新。
邹市明对自己的认识也很清醒:“2008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在他们的心目中, 48公斤级别我就是最大的对手了,我的敌人不是一个两个。以前我们是研究俄罗斯、古巴,现在要研究全世界了。某种意义上说,更重要的是研究自己,要多一些变化的东西。”
张传良曾表示,邹市明的独特打法完全是根据他个人良好的身体素质形成的,体现了他的个性,但对其他拳手可能不适用。“海盗式”打法,对中国队来说,也并非万能法宝。
中国队用小级别上的突破,打开了拳击的局面,2006年,多哈亚运会,邹市明夺48公斤级冠军,新人胡青也夺得了60公斤级的冠军。但张传良笑着直言:“从目前来看,60公斤级之上的级别还很难。”与古、俄等传统强国相比,中国拳击的爬坡期才刚刚开始。
从2003年至今,中国拳击一年迈一大步,几乎一直是邹市明一棵独苗。邹市明自2005年夺冠之后目标已经瞄准了2008年,“2005年世锦赛这块金牌,一定要拿下来,我要告诉世界,在两年之后的2008年奥运会上,48公斤级,有一个叫邹市明的,就是要在家门口拿下这个冠军。”
为了备战北京奥运会,中国拳击队采取了承包金牌任务的形式,邹市明、胡青和51公斤级的杨波、69公斤级的哈那提都是被期待的2008年的冲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