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7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今天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落下帷幕,只拿到一银一铜的中国游泳队也创下了近年来参加世界大赛的最差战绩。
说起败因,说起中国游泳水平整体下滑的现状,中国游泳队总教练张亚东曾给过这样的解释:对手实力增强,中国队训练计划安排有失误,中国年轻队员还需进一步锻炼等。
但记者在对业内人士的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中国游泳基层培养单位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可能也是造成中国游泳水平不进反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游泳的多,想进专业队的少
相比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泳坛强国,中国游泳项目的群众普及度并不逊色。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的统计,在参与游泳运动的绝对人口数量上,中国过亿的数字让很多泳坛强国望尘莫及。但中国游泳雄厚的群众基础并没有帮助中国游泳队确立起在世界泳坛的强者地位——在中国,许多有天赋的业余游泳爱好者虽然被教练发现,却没有成为高水平的游泳运动员,这个现象在最近几年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福州市少体校游泳队教练许姗,是1998年广岛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银牌得主,在1年前投身到基层教练工作中后,许姗发现,现今少儿游泳的培养形势已经与十几年前大相径庭。
“学游泳的小孩很多,但很少有家长愿意把孩子培养成专业运动员。”许姗表示。
据许姗介绍,随着经济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带进少体校,进行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但家长们的普遍心态是,让孩子掌握一个求生技能,让孩子锻炼身体,或者扩展一下兴趣爱好。当少体校的教练发现某些孩子具有在游泳项目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时,多数家长都表达出不希望孩子成为专业运动员的意愿。
“而十几年前,当我还在少体校时,对于我的家庭来说,最大的希望就是我能够进入专业队,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许姗说。
中国游泳队前著名运动员、现上海少体校副校长蒋丞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和许姗相似的感受。
“基层的教练的确曾向我反映,现在游泳运动员的选材难度正在加大。原因正是由于不少家长不太愿意把孩子往专业运动员方向培养。”
退役出路差,家长青睐优势项目
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的统计,除了足球、篮球两大球外,在中国,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是最普及的运动项目。在对青少年体育技能的培养上,游泳也是最受中国家长青睐的运动项目之一。
不过,一些少体校的教练或管理人员发现,在乒羽项目上,如果孩子表现出成材潜质,多数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往专业运动员方向发展。但在游泳项目上,即使是教练登门求才,大多数家长也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专业队。
“乒羽项目是中国的优势项目,相比之下,中国游泳运动员成为世界冠军的成功率就要低得多。”蒋丞稷这样分析。
此外,游泳运动员在退役后的出路选择上,也由于普遍不太理想而让家长们的信心大受打击。
许姗本人就是一个典型。
这名夺得过亚运会银牌的运动员,原本希望自己能在退役后成为一名专业队教练,不过她在寻找工作时却发现,自己的愿望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实现的。
“可能除了世界冠军或个别知名运动员外,大多数游泳运动员都不会受到太多的关注。这一点,我在找工作时的体会实在是太深了。”许姗说。
许姗的遭遇成了少体校学生家长们对游泳运动员未来前景的直观感受,“也难怪那些家长都不愿意把孩子培养成游泳运动员,因为我们教练现在的处境就是他们孩子未来的写照。”许姗说。
放弃金牌论,改变育人观念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在中国,只有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辽宁等少数几个经济较发达省市,比较重视游泳运动员的培养和退役保障工作。高水平游泳运动员的培养也基本集中在了这几个经济发达省市。
就像许姗介绍的那样,在大多数省市,许多有游泳运动天赋的孩子在业余体校崭露头角后,因为家庭的选择和当地训练条件的限制,而丧失进一步成材的可能。
但在蒋丞稷看来,要改变中国游泳运动遇到的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是基层教练不应再以旧有观念来看待运动员的成材问题。
“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在飞速发展,在运动员的培养上,中国社会也给体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蒋丞稷说,“我们培养运动员不能以拿金牌为唯一目的,而是要带着全面发展的目标。”
“要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入手,让他们获得一种人生体验,而不是要让他们去拿金牌。换句话说就是作为一个体育人,我们应提高服务意识,要让我们发掘人才、培养运动员的方式和理念符合现代家庭的需求。”蒋丞稷表示,“中国游泳运动在基层人才培养和选拔上遇到的困难,与其说是因为社会发展和进步造成的,不如说是由于我们自己的观念落后造成的。(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