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翁”——这是中国人民对萨马兰奇先生的尊称。“翁”是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代表着无上尊敬的称呼,外国人里,似乎也只有莎士比亚和萨马兰奇享受到了这一尊称。 2009年,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主办了“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网络评选,评选百年来对中国贡献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或与中国缘分最深的国际友人。活动历时一个多月,投票数达到5600多万,萨马兰奇得票仅次于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牺牲的白求恩大夫和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掩护了无数中国人的拉贝,位列第三。
他爱中国
2008年9月,西班牙《先锋报》刊登了他所撰写的题为《我为什么爱中国,尊重中国?》的文章:“中国人民是一个拥有超强记忆力的民族,他们懂得珍惜患难之交,不会忘记患难时期与自己站在一边的人。正因为如此,在这次北京奥运会上,我才能享受到中国人民的友谊和对我的爱,这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情感。30年来我29次访问中国。我从中国收获了爱和友谊,也学会了爱与尊重中国人民。”
萨翁30余载情系中国
既有长者的温情慈祥,又有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庄严郑重,对于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来说,萨马兰奇和中国的友谊不仅仅限于奥运会,他还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中国的奥运梦因他而圆
在巴塞罗那市中心的西班牙储蓄银行总部的12层,有一间30平方米的房间,萨翁的办公室,几乎在每个角落里都充满了中国元素——贝壳雕塑、小屏风、中式首饰盒,还有红色雕花漆盘。
1978年,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还没有获得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就是在这一年,时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萨马兰奇第一次造访中国。“我想不通,一个有着10亿人口的大国,居然不是国际奥委会的成员?”萨马兰奇四处奔走,协助基拉宁主席做了大量工作。一年后,中国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
当时,萨翁还有一个心愿——要亲自去颁发中国的第一枚奥林匹克金牌,这个愿望很快成为现实。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获得了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金。这一天,萨马兰奇亲自把金牌挂在了许海峰的胸前。此时的他,萌发出另外一个想法:帮助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
1990年北京表示明确的申奥意向后,萨马兰奇动员和组织了参加全会的60多个委员及其随员,来北京出席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这么多国际奥委会委员观看一个洲际运动会,在国际奥委会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1993年,北京以两票之差申办失利,不仅是中国人心中的痛,也让萨翁充满了遗憾。1997年他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八运会时对何振梁说:“在我任主席期间,国际奥委会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1996年的百年奥运会没有回到奥运会的发源地希腊,另一个是2000年的跨世纪奥运会没有属于北京。第一个错误我们已经纠正了,希望在我离任前,我可以纠正第二个错误。”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这是我在国际奥委会主席任上,最后一次宣布奥运主办城市,在那之前,我经常向奥委会的同事们提起,希望能在北京举办奥运会,”萨马兰奇说。随后的一切,让所有中国人永生难忘,萨翁则说:“我到现在还记得中国申奥代表团的所有成员跳起来庆祝的那一幕。”
从那之后,萨马兰奇总会讲,自己在国际奥委会主席任上最欣慰的两件事,一件是看到家乡巴塞罗那成功举办1992年奥运会,另外一件就是让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盼到了梦想已久的奥运会。
中国乒乓球队的“外公”
萨翁有很多中国好朋友,最广为人知的是他与邓亚萍的“忘年交”。1991年世乒赛,邓亚萍荣获女单冠军,萨翁亲自为邓亚萍颁奖。之后,他盛情邀请邓亚萍到国际奥委会做客。宴会上,萨马兰奇对她说:“邓,你是我第一个邀请到国际奥委会总部做客的运动员。”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邓亚萍夺得冠军后,萨马兰奇与邓亚萍相约四年后的亚特兰大:“到时候你拿了冠军,我还亲自为你颁奖。”
四年后,邓亚萍的奥运冠军梦想再次成为现实,萨马兰奇除了上台颁奖之外,还给她一个特殊的“奖赏”——在全世界亿万双眼睛的注目下,像对待自己的孙女一样,慈祥地抚摸了一下这位中国姑娘的脸颊。这成为体育史上的经典镜头。此后,邓亚萍的多次重大比赛,萨翁都亲临现场,并为夺冠后的邓亚萍颁奖。中国乒乓球队给萨翁起了一个亲切的绰号——“外公”。
想亲赴上海看世博
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总代表玛莉亚·蒂娜表示,西班牙馆方面本来打算让萨马兰奇担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的公众大使,但后来考虑到他的健康状况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她还透露,这次2010年上海世博会,身体状况欠佳的萨马兰奇先生也一度想亲自到上海来看一看。5月1日世博会开幕的时候,西班牙方面会在西班牙国家馆内开场活动的特别致辞中纪念萨马兰奇先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