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运会已经落下帷幕,本届全运会许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全运会组委会唯一的技术专家,来自上海体院的刘清早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表示,本届全运会在赛事的运作和管理、服务接待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功,这些经验可以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分享。
让老百姓变成参与者
“全运会不是单纯的竞技体育,不能让老百姓永远坐在看台上,应该让他们从观看者变成参与者。”
全运组委会技术专家刘清早为广州亚运支招
本届全运会的口号是“全民全运”,在筹办的过程中,提出了“筹办全运会,没有旁观者”的口号,发动了全社会的参与,掀起了全民全运的热潮,极大地激发了老百姓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刘清早认为,全运会的这一成功经验同样适用于明年在广州举行的亚运会。
“要把竞技体育活动和大众体育活动相结合,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竞技活动相结合。”刘清早说,十一届全运会的做法是,首先在组委会的层面组织一系列的活动,举行了倒计时一周年、倒计时100天等各个节点的活动。他举例说,组委会联合商家策划了“汇集圣土,栽种常青树”等一系列的活动,效果很好。此外,各个赛区组委会和各个机关、学校、企业组织了众多参与全运会的活动。这些活动宣传了全运会,形成了体育文化和体育经济,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结合。
“要配合广州亚运会,形成广东全省联动,各市联动,各单位联动,实现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体育文化、体育经济相结合;筹办亚运会与城市改造、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相结合;筹办亚运会与提高市民素质相结合,与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相结合;筹办亚运会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刘清早说。
不能照搬“奥运模式”
北京奥运会的经验值得借鉴,但是并不是照搬,要有所取,有所弃。
本届全运会借鉴了北京奥运会的诸多成功经验,但最终形成了独具十一运特点的成功经验。刘清早认为,北京奥运会的经验值得借鉴,但是并不是照搬,要有所取,有所弃。
举例来说,北京奥运会的餐饮实行不同菜区,西餐也细分到多个类别,但是全运会并没有照搬这一分类,而是在菜式中加入几种西餐,做到菜式丰富多样。事实也证明,这一做法更适合全运会的实际情况。
刘清早告诉记者,全运会的有些方面也借鉴了奥运会的模式,比如运动员从运动员村到赛场实行了“免检”,使运动员参赛更加高效和快捷。本届全运会还参照北京奥运会首次建设了全运村,最后创造性地设立了媒体村。媒体村的建设事先没有任何经验,但是事实证明媒体村非常成功,其周到而人性化的服务得到了采访全运会媒体的高度评价,这正是“有所取、有所弃”的开放思维取得的成功经验。
跳出广州办亚运
“亚运会是亚洲的盛会,全国的大事,广东的重任,广州的大任。但一定要跳出广州办亚运,跳出亚运办亚运。”
刘清早认为,办好亚运会,首先要明确广州亚运会的定位。“广州亚运会是竞技体育的盛会,更是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这个定位一定要清晰。”
“此外,从组委会的层面上要有事权责任的明晰划分,”刘清早说,这样才会实现赛事运作和管理的高效。他认为,如果有三级的运作机制,将大大增加赛事运作的效率。他以全运会组委会为例,“第一级有组委会秘书长办公会,第二级有部室联席会议,第三级有各部室联络员的会议。”有了明晰的事权责任划分,办事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开始的时候,一个会议要开几个小时,现在一般开的都是短会。”
他还特别指出,国际惯例必须充分结合广州的实际情况,实现亚运会利益的最大化。
“亚运是亚洲的盛会,全国的大事,广东的重任,广州的大任。但一定要跳出广州办亚运,跳出亚运办亚运。”刘清早说,“要充分挖掘亚运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价值。运动会就是载体,是故事,绝不仅是纯粹的竞技体育活动。”
刘清早回忆,当年广东举办九运会,许多创造性做法开风气之先,很多经验仍值得学习。他表示,广东人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他相信广州人将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办出一届成功的亚运会。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