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马拉松集体作弊引关注 田协:打假需两手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厦门马拉松集体作弊引关注 田协:打假需两手抓
2010年01月26日 13:2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厦门马拉松比赛结束半个月后,部分选手“集体作弊”的消息,让去年刚刚跻身国际田联“金牌赛事”的厦门马拉松赛备受关注。无论是职业选手还是普通民众,都在等待这一事件的最后结论。

  “厦门马拉松组委会还在对此事进行调查、核实,我们双方也就此进行过沟通。”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业余选手如果在马拉松比赛中作弊的话,会被取消比赛成绩,还将被禁止参加中国田径协会主办的各项马拉松赛事。注册运动员作弊,则会按照田协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国际田联认可的金牌马拉松赛一共有8个,北京厦门各占其一。如果金牌赛事出现组织管理问题,本来基础就较为薄弱的中国田径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会随之下降。

  前任田管中心主任罗超毅在厦门马拉松成为国际田联金牌赛事后曾表示,金牌马拉松赛对于强调全民健身、鼓励大众参与长跑锻炼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完全可以把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很好地结合起来”。

  厦门马拉松赛始于2003年,今年比赛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早有积累,特别是职业运动员和业余选手同时出现问题,足以让赛事管理者提高警惕,这也说明厦门马拉松赛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我们会在今后的赛事中加强管理,这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监督。”王大卫说,“由于从今年开始计算运动员的赛事积分,所以专业运动员有可能会在今年的一些马拉松赛上出现问题。”

  根据北京体育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北京马拉松赛的路线设定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作弊的作用:“厦门马拉松赛的路线是双向的,中间有个转折点,这就比较容易出问题。”

  最先在网上揭发“厦门马拉松遭遇集体作弊”的网友“厦门光辉”也提到了路线问题:“如果到赛道看看,途中进去跑几步,然后再脱衣服露出号码,不是什么难事”。

  厦门马拉松赛路线沿途风景优美,但中途折返点在专业组选手通过之后,数千名普通马拉松爱好者集体经过时确实可以用“混乱”两字形容,路线不调整,仅靠多设置感应计时器也并不方便。

  以北京马拉松赛为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之前,北京马拉松赛也曾在路线设置方面出现问题:2005年北京马拉松赛在天安门发枪,终点设在奥体中心。组委会在奥体西门设置了一段长800米的折返线路,但由于对路线不熟,肯尼亚运动员本森漏跑了这段路线,从而导致“冠军头衔保留但成绩无效”的结果,虽然这只是发生在北京马拉松赛中的个例,但组委会第二年就割去这段“盲肠”,并规定沿途裁判加强监管。

  对于在马拉松比赛中有着“特殊需求”的群体而言,比赛路线沿途的风景和路面情况并不是关心的要点,“裁判”、“芯片”、“计时器”才是他们绞尽脑汁对付的问题。

  “我觉得多安置一些感应器,随时记录芯片的情况,就会好很多。”“厦门光辉”在网上发帖说,“这种技术手段应该并不复杂。”

  据记者了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参加田径项目800米以上距离比赛的运动员,必须严格依照竞赛要求佩戴电子芯片,并在赛前检录时经裁判员严格核对,而这也是国际马拉松大赛针对专业运动员的通行做法。

  “北京马拉松赛因为影响比较大,所以裁判在这方面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特别是对于专业运动员。”一直参与协助马拉松比赛裁判工作的北京体育大学田径教研室教授沈信生说,“我们可以保证为每名参加全程马拉松的报名选手配发计时芯片,每年北京马拉松赛大约有5000人能完成全程马拉松,而且据我了解,北京马拉松赛是全国惟一一个采用分段感应计时的马拉松比赛,这就在技术上对试图作弊的人起到很大的控制作用。”

  不过技术上的控制很难完全压制作弊者的私心。2007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20名同时携带两枚芯片参赛的运动员在赛后受到田管中心处罚,“两年之内不允许参加全国所有的马拉松赛事”,“报名单位第二年参赛名额也被减少”。

  据田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2007年北京马拉松组委会公开处理了作弊者之后,第二年北京马拉松赛的纪律“好了很多”,“没有发现特殊问题,也没有接到什么举报”,“如果有举报,我们核实之后一定会严肃处理。”

  目前北京体育局工作人员已经用“敲响警钟”来形容厦门马拉松作弊事件的影响,“今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一定会在赛事组织方面更加完善”。(郭剑)

    ----- 体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