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协:将引入裁判监督制度 队伍将定期“体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足协:将引入裁判监督制度 队伍将定期“体检”
2010年04月15日 14:03 来源:新闻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足协昨天召开联赛前三轮总结会,再度向公众承认裁判出现的错判、误判直接导致比赛结果的改写,而杭州绿城和广州恒大沦为两个最大的倒霉蛋儿,前者连续两场比赛遭遇嫩哨“袭击”,丢掉两个进球机会,后者则在一场比赛中失去两次扩大比分的机会。

  绿城恒大受伤最深

  在中国足协公布的裁判工作总结中,包括中超第2、3轮和中甲第1、2轮的执法。足协指出,一共有三场比赛存在裁判漏判现象,杭州绿城和广州恒大受伤最深。

  足协技术部主任李飞宇说,从本赛季开始,联赛裁判评议组每周都要结合裁判监督的报告、对每轮每场比赛中裁判员的表现进行评议,以达到及时监督、发现问题与总结提高的目的。 “对于出现的严重错漏判问题,即使比赛队伍没有申诉,裁委会也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技术处罚。而经过联赛裁判评议组的评议,这两轮联赛有三场比赛存在主要错漏判。 ”

  中超联赛第2轮,杭州绿城对阵长沙金德的比赛(1:1),第48分钟,长沙金德队后卫4号队员在禁区内对杭州绿城队队员进行抢截时,脚下有一个隐蔽的踢对方脚步的犯规动作,裁判员没有做出正确判罚,属漏判点球。

  中超第3轮,上海申花对阵杭州绿城的比赛(2:1),上海申花在比赛86分钟的进球为越位犯规进球,助理裁判漏判越位,造成进球有效。

  中甲联赛第2轮,上海中邦与广州恒大的比赛(3:3),比赛41分钟,第一助理裁判员错判广州恒大队进球队员越位犯规,造成恒大的进球无效。第74分钟时,裁判员漏判上海中邦防守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内撞人犯规,属漏判点球。

  对于裁判出现的错漏判行为,足协表示会根据裁判员管理规定,对其进行处罚,而足协究竟会对出了问题的裁判停哨几场,李飞宇表示,“对于被处罚的裁判员以及处罚的场次将参照国际惯例不予公布,不过对出现错漏判行为的裁判处罚程度将有所不同,一般会给予停赛、降级处罚,对出现重要错误的裁判员,不排除终身禁赛的可能。 ”

  引入“裁判监督”制度

  总体而言,足协裁委会对前几轮裁判员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并称他们的执裁表现得到了临场裁判监督和绝大多数参赛队伍的基本认可。但是,嫩哨因为水平有限而引发的误判、漏判不可避免,裁判遭受质疑的同时,其本身也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为了尽快解决这一矛盾,中国足协已经决定在联赛执法中引入“裁判监督”这一概念,即为每一名裁判配备一名“导师”。

  中国足协技术部副主任李飞宇介绍说:“每场联赛都会被指定专门的裁判监督,这名裁判监督不仅仅要监督该场比赛的裁判执法情况,而且从一开始就要对执法裁判们的执法工作进行辅导,实际上相当于每场联赛我们都要给裁判指定一名导师,通过类似于家教的方式,帮助和辅导他们的执法工作。希望通过那些有经验的裁判监督们的监督、辅导和点拨,帮助这些年轻裁判们尽快成长起来。 ”

  据悉,裁判监督制度虽然是本赛季才第一次出现在国内联赛中,但是在欧洲高水平职业联赛中,这一制度却非常普及。在一向以执法严明、裁判水平高的德国联赛中,裁判监督的地位甚至于要高过比赛监督,甚至有时裁判监督会同时兼任比赛监督。

  “裁判监督的技术性相对要更强,所以一般比赛监督能担任的工作,裁判监督都能胜任。相反比赛监督却因为并非裁判出身,而没有办法兼任裁判监督。 ”李飞宇说,中国足协在中超和中甲联赛中引入“裁判监督”制度,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裁判监督的介入,提高整个联赛裁判的执法水平。

  目前,首批已经培训结束的11名监督已经在中超联赛中开始工作,包括了像前国际裁判刘铁军在内的多名著名退役裁判。第二批的10名裁判监督将于2010年4月15日至16日接受培训,他们随后将出现在中甲联赛的赛场上。据悉,所有的裁判监督均为参加2008和2009年国际足联FU-TURO III项目裁判讲师培训班的优秀学员或具有丰富裁判长工作经验的人员。

  裁判队伍定期“体检”

  除了引入“裁判监督”制度,中国足协裁委会还将联赛裁判总结会的时间缩短为了每5轮进行一次,定期给裁判的执法工作进行“体检”。

  据悉,在欧洲高水平联赛中,裁判总结会的频率为一个赛季两到三次。中国足协准备从本赛季开始,由裁委会每隔五轮定期集中中超和中甲联赛裁判员进行工作总结会,借此加强业务学习与交流,加强管理与教育,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及时总结,提高判罚准确性。李飞宇说,“中国足协裁委会希望通过多开总结会,交流经验的方式,加速裁判们的成熟速度,让联赛的裁判执法工作更加公正透明。 ”

    ----- 体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