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温家宝总理远赴欧洲开启一次“信心之旅”,另一个关于“信心”的契机,摆在了中国人面前。申办世界杯,对中国足球、中国体育,乃至是后奥运时代的整个中国社会,都是一次关于信心态度的考量。
金融危机的浪潮之下,信心,似乎是这个特定时代最宝贵的东西。不管是4万亿的基础建设投入,还是各种各样的救市良方,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信心”,走出时代危机的信心。相比英国人更愿意现实地用“身陷奥运泥潭”,来描绘金融危机下的近忧,中国人更愿意用申办世界杯这样的信心之举,来化解未来3年、5年,乃至是10年之内的远虑。
从一种美好的愿望角度出发,举办奥运会,是中国社会融入国际秩序的一次“毕业典礼”;而如果能举办世界杯,则是进入“成人社会”的中国,展示强大国力并由此催生更巨大国际影响力的“就业典礼”。即便申办不能成功,但由此展现出的积极态度,所产生的对内对外影响力,仍然是不可估量,中国申办奥运会坎坷但伟大的经历,已经说明一切,中国需要走出这一步,奥运会如此,世界杯同样如此。
从微观的角度,申办世界杯的意义更加丰富:除了毋庸置疑的热情,我们有成熟的场馆建设、丰富的世界大赛举办经验。我们将通过申办和举办世界杯,拉动内需增加就业机会。随时而来的,还包括后奥运时代“健康中国”的全民健身热潮的延续,让中国符号在国际舞台上打下更深刻更丰富的烙印。相比之下,通过申办世界杯提升中国足球整体水平,推动足球体制改革,虽属于次中之次,但影响力和动力依然会是一笔不容低估的财富。
申办世界杯,是一种态度,而现下的中国,需要这种态度,现下的世界,也需要中国的这种态度。
本报记者 刘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