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了,姚明终于成了一支NBA球队的领袖。
这是机缘巧合,这是水到渠成,这是性格所致。决定了是现在,是曾经青涩,消瘦的姚明在来到休斯敦七年之后,才扛起了这个责任。在这个依旧寒冷的早春,很快就要29岁的姚明,站在了火箭的最前面。
火箭以21分大胜山猫的这个晚上,在没有麦迪,球队迎来本赛季又一个四连胜的晚上,《休斯敦纪事报》的老爷子富兰,腆着他那胖胖的肚子,挤到进人堆。他眨着眼睛,狡黠的目光穿过玻璃镜片投向刚刚举重回来,还喘着粗气的姚明。老爷子用了句火箭队都熟悉的词:“当麦迪不在时,从现在起,是不是一切都取决于你(Is it on you now)?”
曾经,麦迪在季后赛开始之前说过这句话:“一切都在我肩上(It is on me),如果我们没能表现好,我们没能打过这一轮季后赛,一切都是因为我。”可所有人都知道那轮季后赛的结果,麦迪没有拯救球队,也没能拯救自己。这句台词随之成了笑话,每当有人提起它时,总会轻轻地摇头,暗笑。
现在,麦迪的赛季报销了,火箭这个赛季的成败全依靠在了姚明的肩上。可他自己从没站出来说过什么,这不是他的性格,他不像阿尔斯通,会笑着跟所有人说:“我是领袖。”姚明喜欢水到渠成,喜欢暗暗使劲努力,他含蓄,内敛,很少拍着胸脯喊自己应该做什么,内心之中,他很清楚的自己的责任,知道肩头之上担子的分量。
可睿智的老头,富兰,当着众多摄像机,还是把这个问题扔给了他。
姚明笑了笑,笑容里有些腼腆。这不是他的习惯,如果可以选择,他宁愿做,而不是说,来到美国七年了,他学会了一句话,“Talk is cheap.”这和咱中国人常说的“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异曲同工。可在沉默了两秒钟之后,他还是开口了,点点头,回答说:“必须是,必须是。”他得扛起自己的责任,在这么多摄像机,录音笔的包围下;在队友们等待着他第一个站起来,冲在最前面时;在休斯敦、美国、大洋彼岸中国的亿万球迷都盯着他的一言一行时,姚明知道他必须把责任扛起来。可他永远不会忘记提及队友,他是球场上的五分之一,是火箭队的一部分,只是,他的任务更重罢了。他接着说:“你必须相信队友,我们是靠着一支团队在打球。只是,有时候,我得站出来,我们不可能只靠着跳投赢下比赛。”
姚明说的是比赛,战术上的。当麦迪不在,他在内线的攻击力是火箭最稳定,最有威胁的进攻武器。阿德尔曼已经强调了快两个赛季:把球给姚。可直到现在,直到麦迪在芝加哥跟他的主治医生会面,而不是站在球场上,三分线附近,随性地干拔跳投时;当布鲁克斯或者韦弗,视姚明在内线而不见,依旧冲向拥挤的防守,勉强出手,阿德尔曼就会像范甘迪一样在球场边暴跳如雷,挥手呵斥时,姚明在火箭体系中的角色终于清晰了。
毋庸置疑,他是领袖。从光怪陆离,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到寒冷的哈尔滨,到蓝天、白云、海浪、神庙的雅典,到呐喊声,欢呼声震耳欲聋的北京五棵松,姚明都是领袖。现在,在温暖潮湿,和善中庸的休斯敦,他也是。
七年前,姚明来到休斯敦。他是状元,也是新秀,菜鸟。虽然弗朗西斯和莫布利们没有对他颐气指使,让他扛包,提鞋,买咖啡和面包圈,可姚明知道他是小弟,他有太多还要学习的。他叫弗朗西斯老大,一直叫了七年。哪怕弗朗西斯已经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份合同在哪儿,得选择是去意大利还是中国打球,他还是姚明的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