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本刊记者/张鹭
北京回龙观足球超级联赛现任负责人豆腐超乎寻常的热心,当然是“回超”得以继续运转的必要条件。但正如曾经深入采访过“回超”的《足球之夜》编导邓所言,“回超”之所以能成为“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业余联赛,“得益于这么大的社区的存在”。这也表明中国新兴社区的社会自组织能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适用房社区所在地,回龙观这个南距德胜门16公里的曾经的村落,用不到10年时间完成了城市化,一座图纸上的新城像快生林般拔地而起。随之而来的,是30多万的外来人口与来自北京市区的拆迁户,而回龙观本地的居民不过2万。
这一人造的巨型新兴社区,建成以来发生了许多令人称道的事情,被不同的关注者看作各样的样本。2003年,《中国新闻周刊》曾以《有恒产者有恒心》为题报道回龙观业主作为社区维权样本的故事:开发商想在一块原本用于绿化的空地上盖楼,这引发了业主们维护自己权益的尝试。在三个月的维权行动中,业主们逐渐形成一个“领导”班子。行动前开会商量做出决策,然后以简报的形式通知,至今已发16期。
今天,回龙观社区很多小区有民选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多由8名业主代表组成,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定期开会,商讨社区发展,维护社区居民利益,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
为什么业委会往往产生于回龙观这样的新型社区,而不是基于福利分房体系、以工作单位所形成的行政建制大院?曾对回龙观社区文化与组织做过系列报道的《新远见》杂志记者寇建平分析,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权结构发生了变化,住房逐渐由公有变成私有。
然而,社区维权最终的意义,端赖于社区自身独特生活的形成及对这种生活的呵护。这种维权组织和行为,虽然首先被媒体关注,但其成长依然与社区自身生活的发展密切相关。2001年搬入的豆腐记得,那时还没通地铁,来一趟北三环的马甸,坐344路公交,走辅路花上1个半小时。位置的偏远让这里被业主们称为“睡城”,所有的业主都过着早六晚八的生活,连周末也没什么业余活动,邻里之间基本互不认识。这种情况因为回龙观社区网而改变。
2000年,从事IT业的“六班长”打算在回龙观买房,顺手建立一个论坛,用来讨论买房和装修的经验。经过9年的发展,当年仅一两个版面的小论坛,逐渐壮大成注册人数突破29万的回龙观社区网。根据回龙观镇副镇长蔡淑玉提供的数据,回龙观地区的居民加上流动人口的人数为35万。
在维权过程中脱颖而出的业主代表聂海亮,在随后的昌平区人大代表选举上,被小区居民联合推举为候选人。通过社区网,聂的支持者号召业主们为他宣传、拉票,而他也不负众望,最终当选。
住处距离回龙观有10多公里的社会学家孙立平,清晰地感受到回龙观业主的 “一种远远超出人们想象的社区凝聚力”。他浏览回龙观社区网,持续了一段时间,倾向于把这股凝聚力归结到依托社区网形成的“居民的日常生活互动”上来。孙立平看到,在这个网站的首页上,几乎全都是社区业主发的关于打羽毛球、旅游、跳舞、晨练的邀请,集体采购的倡议或是提醒邻居们谨防上当的帖子。
孙立平发现,回龙观是现代社区,却表现出传统社区那种很浓的人情味。作为对比,他谈到,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普特南《孤独地打保龄球》一书所描绘的那样,当代美国的社区、社团力量正在逐渐衰落,从而导致美国由人际交往和关系构成的社会资本的衰落。
可以说,北京回龙观足球超级联赛,就是这种“居民日常生活互动”组织化的一个代表,是回龙观社区业主目前发展出来的最大的社会资本之一。
社区业主向社区公民的转变,尚不只是积极参与这种生活,还有对这种生活平台的呵护。回龙观的业主网友不少人知道,包括新浪在内的很多公司、个人都曾向其表达过合作或者收购的意向,但都被“六班长”拒绝。谈及网站为何如此大受欢迎,另一位早期“回超”的组织者、工作与IT相关的“罗伯特”强调,这是因为“六班长”不想把网站做得过于商业化的结果,他在网站的设计上根本就没有走那种“流量至上”的思路。
“如果商业与网友利益相冲突,肯定照顾网友的利益”,长着一脸络腮胡子的“六班长”是一家网站的技术股东。他坦言,自己没有把社区网看成生意,只是想为30万业主建立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的平台。作为业主们依托社区网开展的众多活动的杰出代表,“回超”的组织水平让“六班长”感到骄傲。
“无论美丑贫贱,不问职业收入,每一个社区居民都拥有平等的参与权、发言权,都能得到迅速的回应,而享受到被尊重的愉悦和满足”,《新远见》杂志记者寇建平评价道,实用方便的社区网站,为业主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场所,并形成新的生活状态,这使得“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发生很大变化,人们热情、慷慨,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