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在上海的表演,NBA中国赛昨天移师澳门,开始新一轮的“商业秀”。
很难想象,一场没有姚明的普通季前赛,能让地处偏远的上海旗忠体育馆爆棚:现场1万余名观众中,最贵的球票4000元,折算下来已超过NBA常规赛球票的价格,最便宜的学生票也要200元。
NBA究竟有何招数玩转中国篮球市场?NBA的商业推广模式,又能给中国体育带来怎样的启示?
NBA走俏中国市场
一场季前赛在上海的火爆,其实只是NBA在中国篮球市场走俏的一个缩影。NBA在中国究竟有多么受欢迎,不妨看看官方公布的数据:“在中国有3亿人打篮球,15到24岁的球迷中,有83%是NBA球迷。2006年-2007年赛季,NBA在中国的电视转播收看人次高达12亿。NBA与51家中国电视台建立了良好关系,中国球迷可以在超过5万个零售点买到NBA产品。”
美国篮球走俏中国,归根结底是因为NBA看重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NBA去年在中国总共获得了约5000万美元的收入,中国市场成为其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市场。虽然这一数字与NBA近40亿美元的总收入相比微不足道,但未来三年,NBA计划使在中国的收入增长5倍。
毫无疑问,在中国举办季前赛,只是NBA中国扩张计划的试探手段之一。NBA全球业务总裁尤伯罗斯特明确表示,“5000万美元只是小钱,我们相信,NBA在中国的收益将成倍增长。一个人口相当于美国4倍的市场,潜力最终将至少和美国相当。”
运营模式细水长流
没有姚明这样的中国元素,NBA靠什么打动中国球迷?这和NBA在中国注重长远利益、重视青少年的运营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NBA在中国“细水长流”的经营方式,和欧洲诸如巴塞罗那、曼联等足球俱乐部的“掠夺式”经营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欧洲足球豪门往往在夏季联赛开始前,飞来中国进行闪电式的商业比赛,以快速获得巨额收益。
相比之下,NBA每年都会多次派遣当打球星或退役球员,到中国各大城市访问,为青少年传授篮球技艺。这种看似亏本赚吆喝的买卖,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NBA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中国市场的大门最终被成功打开。
NBA同样也专著于培养青少年对篮球运动的热爱。通过电视广告、网络媒体与中国篮协合作等多种方式,NBA培育出痴迷于NBA的青少年篮球迷,一旦他们成了NBA文化的消费主体,市场回报机会也就随之而来。
NBA并非没有瑕疵
高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这是NBA能够笑傲市场的资本,但这种模式并非完美无瑕,值得我们照单全收。
因为过于注重商业化和娱乐化,NBA的赛事质量逐渐下降。和乔丹时代相比,如今的NBA产品品种更多,球馆更加喧闹,球衣更为热销,但在华丽的外衣下面,NBA球星的能力和比赛质量却开始逐渐下滑。任何一个竞技项目,它的核心产品都是比赛本身,NBA也不能忘记这一点。
面对NBA咄咄逼人的架势,我们到底应该学习点啥?首先自然是注重青少年球迷的培养。在NBA总裁斯特恩看来,中国的4.65亿青少年都是NBA的目标群体。中国篮球不应该放弃对青少年球迷的培养,不能毫无作为地任由NBA随意抢占市场。其次,是注重长效的经营理念。不少CBA俱乐部投资篮球只是贪图广告效应,对市场的培育和经营多少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如果我们的篮球俱乐部和管理部门具有长远的眼光,努力学习NBA将比赛做得更精彩,努力把观众吸引到球场,那我们的篮球联赛也将具备不俗的竞争力。
摒弃急功近利,找准市场的主攻对象,采取可持续的运作模式,这或许是NBA对中国篮球营销模式产生的最重要影响。
(记者 陈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