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似乎越来越“人性化”了。女足世界杯马上开打,但中国队却没有了以往每逢大赛如临大敌的紧张感,居然还有上街购物的闲工夫,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杨一民再三强调,现在全队要努力打造“快乐足球、快乐团队”的氛围。
事实证明,中国足球屡战屡败的原因在很多时候并非因为技不如人,而是输在队员们压力过大、心态失衡,导致比赛中出现一些低级失误。如果说米卢当年执掌中国男足初倡“快乐足球”时,还让一些人觉得疑惑甚至抵触的话,现在,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中国足协已基本上接受了多曼斯基这种“轻松”的备战方式,并在行动上予以配合。
不过,谁也不敢乐观地认为,中国女足的队员会因为一次购物、一句口号就真的能够“快乐”起来。快乐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东西,它是人的神经末梢、灵魂深处最难以触及的那抹阳光。中国球员很难从比赛中享受到快乐,往小处说,是由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现实环境所决定的,往大了说,甚至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思维习惯、社会氛围有关。不是由米卢、多曼等一两位外籍教练能解决得了的。
当然,我更不敢把希望寄托在足协的“观念转变”上。所谓“快乐”,其实带有很强的“作秀”成分,它是拿来给人看的,以此证明中国足球管理者的开明与进步。实际上,我能更清楚地感知到,他们更欣赏的是伊拉克足球的“战斗精神”。虽然我对伊拉克足球在奥运会和亚洲杯上的表现同样心存敬意,但我不认为它是快乐足球的表率。透过这个国家的苦难历程,你会发现,这样的足球其实是痛苦的、负重的。它也许能在某个时刻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成为足球运动的一个常态。
我的意思是:只要球队能取得预想中的成绩,能满足某些人政绩上的需求,他们是无所谓足球应该痛苦还是快乐的。很庆幸,在我们这里“痛苦”已渐行渐远,“快乐”成了唯一的选择。
“秀”出来的“快乐”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我相信至少在短时间内,足球在我们这里还无法真正成为快乐的载体。否则你如何解释,能带给广大球迷最大程度快乐的世界杯,为什么会成为现实利益的牺牲品。(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