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点50分,上海轨道3号线虹口足球场站进入客运高峰,这比预期中的时间提前了差不多1个小时。避开交通高峰,还是继续观看一场毫无悬念的比赛,多数人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后者。下半时开哨,现场播报起“本场比赛的入场观众为28098人”时,这个数字至少打了七折。
对于普通球迷,半场5比0的比分成了提前回家的最好借口。即使准备看完最后一分钟的我,也对比赛过程早已没有了兴趣,我只想知道:落后时不言败、赢再多不放弃的德国女足,究竟能不能刷新世界杯单场8比0的最大赢球纪录;那个在女足世界里拥有一副仿佛来自外星球的好身材的普林茨,能不能突破阿科尔斯总进球12个的纪录——事实上,距离比赛还有20分钟时,我的第一个猜想就被解开了悬念,至于普林茨,她为下一战留下了话题。
这是一场只有25分钟可看性的比赛。当贝林格像巴西男人一样打入德国队的第三球时,比赛对于阿根廷球员,成了一种难堪的精神煎熬。无论她们以什么方式来抗争,却根本无法改写德国人每一脚射门都疑似进球的现实。纵然阿队门后看台上的中国观众早已旗帜鲜明地齐声为阿根廷助威,但对于这些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的人,任何精神鼓励都起不了作用。也不用责怪可怜的阿根廷门将瓦妮娜·科里亚,她对换来全场一阵哄笑的第一个失球和最后一个失球负有直接责任,也就仅此而已。哪怕刨去这两个球,依然会是一个世界杯第一的最悬殊比分,至于普林茨们的进球又有哪个可挑剔的呢?这不是一次中德0比8偶发性惨剧的复制,而是一次纯粹的“打无还手”。
普林茨不爽,因为有人(而且为数不少)质疑这样的比分不该出现在世界杯上,科里亚们更是失落,这是一场她们人人都想忘记却又时刻会被他人提及的梦魇。11比0的责任,不在场上的任何人。这是一场早就失去了均衡的比赛,好比是壮年的泰森出战鼎盛的德拉霍亚,很多竞技项目因为天生的不公平而拒绝这样的对话,但女足没有。
女足世界杯高得惊人的场均进球率,一直为国际足联的官员们所津津乐道的,1991年和1995年3.81个,1999年3.84个,有所回落的2003年也有3.34个,这依然是一个若在男足赛事出现会被称之为离奇的数字。惊人不迷人。同样一组有趣的对照数据,与世界杯同期的奥运会赛事,进球率却有大幅降低,1996年3.31个、2000年2.63个、2004年2.75个——理由只有一个:奥运会的参赛队远远少于世界杯,资格准入门槛已经过滤掉了大部分悲剧发生的可能性。
国际足联曾设想,2011年女足世界杯将扩军为24队,若如愿的话,也许我们有理由期待一场突破20个净胜球的揭幕战。
(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