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艾冬梅成为了江苏某公司品牌代言人,获得了10万元。至此,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艾冬梅事件,终于有了一个了断。艾冬梅说,从此往后她的生活,就“基本没有后顾之忧”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开个服装小店,好好过日子。
从年初以来,有关艾冬梅的报道,一直持续、大幅度地占据着全国媒体的版面。每次读后,都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感受。
艾冬梅的遭遇,值不值得同情?当然值得同情,但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才能去切实解决那些为中国体育事业作出贡献的运动员们退役之后的生计问题?这不是一两个个例的顺利解决,就能够掩盖的。
被媒体披露的艾冬梅,是幸运的。新闻报道——全国关注——企业出手。企业通过赞助这个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物,获得了比做广告还要好得多的宣传效果;而艾冬梅,得到了她最需要的东西:赡养全家的金钱。应该说,这是一个标准的“双赢”模式。
然而,靠这样的一种模式去拯救有生活困难的退役运动员,只“救”得了一时,救得了个例,却无法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政府职能部门的介入是必须的,要切实建立一个健全的退役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就业指导制度,同时完善伤病保险、失业保险等配套制度,真正使那些有功之臣的下半辈子,得到保障。可喜的是,国家体育总局、上海体育局,都先后成立了体育发展基金会。
艾冬梅事件,终于有了了断。这是好事。但希望制度的建立,不是一时之事,关注、扶助工作更要持之以恒。否则,不用一年,又将冒出张冬梅或是王冬梅。(小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