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串熟悉的名字:孙雯、高宏霞、刘玉萍、肖燕、白莉莉……曾经,她们都是“铿锵玫瑰”的一分子;如今,她们当中大多数人已为人母,却依然难舍那片绿茵。在上海,就活跃着这么一支特殊的女子足球队——由上海老女足队员组成的“妈妈足球队”。
性别大战
退役之后,告别职业足坛,老女足们纷纷有了各自的事业和家庭,有一段时间远离了球场。可日子一长,便感觉不自在起来,总想着什么时候再能踢上两脚,好好过把瘾。
2007年,刘玉萍正在徐汇区筹备一家自己的空中球场,偶然碰到几支企业队。一听她以前是在上海女足踢球,对方立马来了劲,想让刘玉萍联系几个女足队员较量较量。没想到一呼百应,当年的老战友们早就按捺不住,从此不定期的比赛就成了她们特殊的聚会。因为不少人都当上了妈妈,她们就给自己打了个特色招牌——妈妈足球队。
现在,只要刘玉萍一个电话,能来的都会到场,换上运动服后,她们仿佛一下子又年轻了许多,依然像以前一样叫着对方的绰号。“小黄毛(刘玉萍),你快点”,“知道了吧,大头(孙雯)”,“高子(高宏霞),你来晚了”。
“性别大战”是“妈妈足球队”的“专利”,她们的对手清一色都是男选手。不过,“女玫瑰”们自认年纪大了,硬拼硬跑铁定抢不过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万一受个伤还得静养个十天半个月,干脆就找那些平时经常坐办公室的企业和机关单位的男同胞们比拼。“一方面他们大多人到中年,体力不是很强,和他们跑一跑正好。另一方面他们也会照顾人,不会横竖不管就猛铲猛踢,更注重脚下功夫,和我们对路。”孙雯表示。
“烦心”小鬼
没有亲人的支持,“妈妈足球队”恐怕也很难坚持下去。每次她们的活动,必定是拖家带口一起行动,而亲友团就在一旁充当观众。
不过,“妈妈们”也有“烦心事”——她们的孩子都还小,最大的也才六七岁,正是喜欢调皮捣蛋的年龄,放不下心来的“妈妈们”到哪里总会把他们带在身边,踢球时孩子们自然也会到场。可是这群忠实粉丝“惹是生非”的本事绝对数一数二:一会儿这个闹变扭,哇哇大哭起来,正在场上踢球的妈妈只好赶来安慰,实在不行就只能先换下场,好好讨好一番“球迷”;要不就是那边“啪”地一下,几个小鬼乱叫着冲进球场,赶都赶不走,临时性的中场哨声只能无奈地吹响。
每到这时,旁边的“先生们”就开始发挥潜能了。买个冰激凌往哇哇大哭的小鬼面前一塞,喧闹立马停止,起码能安静好几十分钟;捡个小球带领一帮坐不定的孩子去旁边空场地操练一番,被迫中止的比赛便又能立马重燃战火。
当然助威团里有些“先生队员”也经常会耐不住寂寞,频频“暗送秋波”给“太太队员”,在赛场旁来回跑动,摆起架势也想上场小试身手,却常常要等待很久才能获得短暂的亮相机会。每当这时,“先生们”总是特别积极拼抢跑动,生怕拖了“太太们”后腿。
坚持到底
“现在去踢球,看得到、追不到。”孙雯打趣说,以前传球可以稍微力气大一点,接球的时候跑两步就有了,如今只能更加注重脚法,球都是直接传到脚下不多不少。“幸好我们的技术都是一流的,不然绝对不行。当然,比赛踢下来基本上我们都会赢,那些‘手下败将’才承认,看来女足的脚法的确比男足行嘛。”言语里,刘玉萍依然带着昔日的自豪。
有了老友重逢的喜悦,有了亲人们的支持,“妈妈足球队”的活动成了她们平日最期待的事之一。虽然踢球很累,可是每次再有比赛时,人总会到场。刘玉萍还“爆料”说:“孙雯每次踢完都说,不行了,下次不能再来了,踢一场比赛几天动不了。但是只要我一发通知,她总是迅速积极响应号召,连赶都赶不走。”
最近天气阴冷,为了照顾好孩子,也为了自己的身体,“妈妈足球队”进入了“冬眠”。球是暂时不踢了,可球不能不“提”。一心想着如何为中国足球做点贡献的她们,又开始策划起了一系列青少年足球培养方案。那个滚动的黑白精灵,看来注定是要跟她们一辈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