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的国际足联排名中,中国男足排名世界第96、亚洲第11。中国足球职业化14年,球员水平没有与时俱进,反而“一泻千里”。全线溃败的中国足球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足球的出路在哪里?在于尊重足球运动本身的规律!我们应建立真正有利于实现职业化,创造好成绩的新体制。不对中国足球的体制问题开刀,恶性循环就不会结束,麻烦还会继续。
这些年来,中国足球几乎一切都是人治而非法治,都是主观臆断而非尊重客观规律。从对假球黑哨的姑息,到为奥运牺牲联赛,无不是以高层的意志为转移,缺少长远合理的目标计划。由体制决定的恶性循环其实早已开始,多年来罢赛事件、裁判风波、球霸事件、球场暴力等层出不穷。处理此类“麻烦”,中国足协一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自然是按下葫芦起了瓢,诸多麻烦,依旧不断。
麻烦一
照搬 苦果自咽
从最早的“穷追热捧”,到后来的“人人喊打”,再到如今的“无人问津”,追根溯源,中国足球何以落得如此局面?
一言以蔽之,这一切都是不按照足球运动规律发展的恶果。
一位在国家体育总局工作多年、熟知中国足球界的元老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14年来的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目的没错,手段方式错了。”
从1994年开始,中国足球脱离举国体制,走向现在看来是“伪”职业化的道路。在不知道怎么搞的情形下,中国足球照搬国外做法,建立了足球俱乐部。当时的初衷有三点,一,通过办俱乐部,提高足球竞技水平;二,通过竞争建立足球市场,实现自己养自己,不靠国家办足球队;三,带动球市。然而,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弊端很明显:一,中国国情达不到办俱乐部的条件,老百姓消费能力达不到;二,行政手段催生俱乐部。当时体委和俱乐部都没有完整的建队方案;三,本末倒置。国家办体育是国内练兵,一致对外,而俱乐部办体育,为企业争光是第一位的。如此一来,球员变成了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可以明目张胆地向国家队说:我不放人。
麻烦二
变味 为钱踢球
很明显,如今的中国足球已经变了味道。在联赛中生龙活虎的运动员,怎么一到代表国家队到国际赛场上就踢不出一场痛快球?其实,这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到底是为国踢球还是为钱踢球?为什么很多队员到了国家队就出工不出力?足球改革的失误就在于此。
下面是一段真实的对话。
2005年,已经退役多年的“快刀浪子”高峰偶遇一名当时中超当红球星,两人闲聊中谈到了在中超踢球的待遇——
高峰:你们现在比我们那会可强多了,踢一年能拿百八十万。
中超球星:峰哥,你也太老土了!你们踢球那是什么年代呀!
高峰:那你们现在都能拿到一百多万了?
中超球星(右手伸出三个手指):告诉你峰哥,现在没这个数,我都不踢球!
高峰(一脸惊愕):你一年能挣三百万?
中超球星:至少。
高峰无言以对……
高峰事后说,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于是他发出了“球技,一代不如一代;身价,却一代高过一代”的感叹。
麻烦三
无源 人才枯竭
中国足球名誉扫地了,家长也不敢让孩子学踢足球了,这直接导致青少年足球人口急剧下降。没有数量做基础,选不出好苗子,国青、国奥乃至国家队就是无本之木、无源死水。过去14年的伪职业化所带来的恶果就是:人才枯竭。
很多人都在说,13亿中国人居然选不出11名优秀运动员吗?看看数据吧,刚刚参加完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国奥队,可供选择的国内适龄球员(1985、1986年生)仅1550人;更让人吃惊的是,目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适龄球员(1989、1990年生)只剩下720人。
中国青少年足球人口的总数,到底剩多少?根据中国足协的注册资料,1994年职业化之前,最高达65万多人;2001年首次冲进世界杯正赛前后,已下滑到18万人;目前,才剩下3万多人。也就是说,每5万名中国人,才有1个踢球的青少年。
中国足球的后备力量主要来源靠社会办学。据统计,足球学校最鼎盛时达到4300多所,仅以中国足球的“金矿”辽宁省为例,大连最多时有28家足校、3000多名学员,而沈阳最多时有25家2500多人。到2007年底,大连的足校全部关张,沈阳只剩5家,参训学员不满百人。
中国足球每况愈下,领导不满、媒体不满、老百姓不满。于是,中国足球便成为了国人嘲讽的对象。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