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见微知著。东亚四强赛的全线溃败,决不能简单看作是男女足国字号的低谷,更是如今中国足球危机的体现。表面来看,反映为男女国字号实力下降、教练组水平不高、中国足球在东亚地位下滑;深层来说,还有职业联赛步履维艰、后备力量严重匮乏、中国足协不作为等一系列问题。拯救!亟待拯救!这就是中国足球的现状。无论是西学东渐,还是东施效颦,抑或是不耻下问,中国足球若想再度振兴,方法有很多,但首先需要弄清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Why)?向谁学习(Who)?学什么(What)?只有解决了这三个“W”的问题,中国足球或许才能找到真正的求生之门。
学习,只因难以创新
中国足球为什么需要向别人学习?不仅是因为水平低,更因为中国足协在过去数十年内始终难以创新、难以有所突破的现实。从徐根宝的抢逼围,到朱广沪的疯狗精神,中国足球人的创新能力,在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后,被证明是拾人牙慧。
学习,更要找准方向。施拉普纳的德国足球、米卢和杜伊的前南足球、健力宝的南美风足球,究竟哪条才是中国足球应该走的路?认识与地理上的差距,让欧美足球强国的流派,一到中国就被改成了四不像。相对而言,与其将目光投向远远领先于我们的欧美,倒不如看看近邻的日韩更为实际。毕竟,人家都是公认的亚洲一流,而中国队始终只是亚洲二流,甚至是三流。向一流学习,又未尝不可呢?
学韩国不如学日本
向曾经的手下败将学习,远比向高手学习更需要勇气。抛开地位的成见、摒弃历史的偏见,学习日本不仅因为中国人原本宽阔的胸襟,更因为相对于近邻韩国而言,日本队实在更适合中国队学习。
韩国足球多年来确立亚洲足坛地位的两大法宝,不外乎顽强的意志和凶狠的拼劲,而这两样,就是中国足球最缺乏的。但日本足球则不同,他们完全依靠技术和整体的优势。这无疑对上了中国足球的胃口。更让人感到可怕的是,日本队目前的人才储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全国一个风格的足球理念让日本球员在俱乐部与国家队比赛之间可以实行无缝转换。那些即使是第一次入选国家队的球员也不会感觉到陌生,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尽管以二队参加本次四强赛,但是日本队的配合没有任何生疏的地方,这就是整体的巨大优势。
尤为可贵的是,在中国和韩国的青少年足球水平都很一般的情况下,日本的青少年足球却一直保持了旺盛的势头。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他们甚至击败了强大的巴西队。而在此次东亚四强赛上,以往不入流的日本女足问鼎桂冠,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日本足球整体崛起的现状。
向日本学什么
眼看着东瀛邻居在足坛各方面都超越了我们,向日本学习已毋庸置疑,但具体学什么?目前来看,日本至少有4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首当其冲的是足协。日本足协向来坚持一贯风格,不仅培养青少年如是,选帅更是坚持走技术流。而中国足协则长期在土帅和洋帅之间徘徊,从未有固定风格。而在对待联赛的态度上,双方更是大相径庭,日本足协从来不会为了大赛的短期利益,而对J联赛造成任何影响。
其次是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在去年的国际足球论坛上,不少外国足球专家纷纷认为,中国足球之所以落后于日本,很大原因在于输在了起跑线上——青少年足球。目前日本注册青少年球员超过100万,而中国的统计数字显示,每周踢球两次,每次两小时以上的只有区区5万人。这些可怕的数字摆在眼前,中国足球的落后已不简单存在于职业俱乐部,或者国家队层面,而是整体已经落后20到50年。
第三,职业联赛的差距。与日益火爆的J联赛相比,中超联赛至今都难以称作是一个真正的“职业联赛”。在国内联赛决定国家队水平的今天,中超联赛支离破碎的现状,实际上是制约中国国字号球队难有作为的根本原因。
最后是中国球员的整体素质。日本足坛既有中山雅史、名波浩等从大学院校中进入职业联赛的高学历球员,也有自学成才的宫本恒靖等球员。但中国球员有谁在踢球时拿到过正规大学学历吗?较低的文化素质,带来的是队员无法理解外籍教练高水平技战术、心理素质较差的硬伤。或许当整个中超都是北理工时,中国足球的春天就会降临了。(张斯瑜)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