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阎世铎曾发出狠话:“如果不重视青少年足球工作,我们就会失掉时间,失掉机遇,失掉民心,犯下历史不可饶恕的错误。”
今天在全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研讨会上,杨一民同样语气凝重:“如果我们整个足球界再不把青少年足球摆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中国足球的未来将不只是令人担忧,而是不再有明天!”
量少质差
7年前的8月30日,中国足协首次召开了全国青少年足球工作会议。中午休息时,阎世铎意犹未尽,他透露自己写报告一般都不起标题,这回破例了,用了一个很响亮的主题:“为后人种树 为明天工作”。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国足协作出了调整战略思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青少年足球上来的决定。
时隔7年多后的今天,中国足协在武汉召开内容类似的会议——全国青少年足球发展工作研讨会。会上传来的信息大为不妙:“树”已流失许多,“明天”难以预期。
在今天上午中国足协副主席杨一民的报告中,援引的是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中国足协球员注册信息系统显示,在1990年至1995年间,我国参加足球运动的青少年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的65万人;在1996年至2000年间,降至61万人;2000年至2005年,急剧下滑为18万人;目前的状况更严峻,数据库中只有3万多人。此外,新型的足球学校在经历了职业化初期短暂的辉煌之后已经走向衰落,从鼎盛时期的4200多所下滑到当前的20多所。
青少年足球注册人数急剧萎缩,不仅“量”少了,“质”也差了,这些年一系列国际赛事已表明,青少年人才质量与潜能始终没有质的变化。整个青少年足球危机更加凸现,前景更加令人担忧。
原因何在
杨一民坦承,追根溯源,最大的失误在于,职业化足球改革后,我们在青少年足球发展思路与政策上出现了偏差。
偏差之一,开展职业化足球初期,忽视、淡化了原有的以体委系统为主体、以各级青少年业余体校为载体的后备力量培养体制,这等于放弃了青少年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
偏差之二,在发展政策上,没有把青少年球员必须保证学业质量放到合适位置,这不仅使家长对孩子未来担忧,也造成青少年球员智力开发受到影响;
偏差之三,这些年没有给予处在最基层的学校足球以足够的关注与必要的扶持,而是任其发展,足球人才的“金字塔”塔基严重萎缩;
偏差之四,职业化在我国刚启动之时,以制度突变性整体变迁的方式,将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的担子全部压在职业俱乐部身上,现在看来这显然是脱离现实的一厢情愿;
偏差之五,由于过于市场化、商业化,导致一些足校办学动机不良、管理水平低下、教练员专业水平不够,过多的投资和偏低的成才率,直接影响了家长们的投资信心。
如何面对
7年前,我国青少年足球人口数量还在高峰期,职业足球发展中的种种险象尚未爆发,总之足球还热得发烫,因而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体制、政策思路存在的不足尚未显现。阎世铎意识到了青少年足球工作的重要性,但他能做的,还只是高喊“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按足球规律办事。但主观愿望是一方面,落实措施不得力向来是阎世铎遭到诟病之处,比如有的地区拿到100万元支持经费后,第一项工作竟是购置新车。高层良好的愿望与基层实际的动作难以对接。
7年前中国足协提出的将工作重点转向青少年足球的战略思想调整,已被实践证明是句空谈。如今,“工作会议”降格为“工作研讨会”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中国足协是否真的有信心、有能力做好“永远是为别人做嫁衣裳”(阎世铎语)的这项工作,而不是走过场、糊弄人。
(记者 王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