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运会男足比赛已接近尾声,相比球队取得的成绩,各个省市青年近卫军的培养模式,显然更引人关注。毕竟,对于陷入低谷的中国足球来说,只有青少年足球水平的不断提高,才是治愈中国足球痼疾的良方。
过去,中国足球人才培养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忽视队员基本功,过早让小球员接受成人化足球思维的熏陶。迫于夺取锦标的压力,中国足球青少年培养出现了诸多急功近利的现象:队员改年龄、过早练力量、选材追求高个子等。
好在,本届城运会出现了一些可喜的青少年培养模式。成都队的全队留洋模式、北京顺义的“体教结合”模式以及上海的“徐根宝足球学校模式”,都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成都队虽然无缘四强,但队员们注重技术的路子,走得很对头。成都这批小球员风格独特,技战术带有明显的欧洲足球色彩,队员更注重比赛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球场上经常出现卖弄脚法的场面。成都队主要由刚刚冲超成功的成都谢菲联俱乐部的梯队组成。作为中国首家外资俱乐部,成都谢菲联与英国谢菲联、法国梅兹等欧洲足球豪门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去年这支青少年球队一直在英国训练和比赛,一直接受欧洲足球的熏陶,队里也有一些小球员将加盟法国梅兹等俱乐部的梯队。
北京顺义队延续了北京足球小快灵的特点。近几年,北京国安队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梯队培养模式。他们在各地与普通学校合作,建立足球集训队,并派出俱乐部专业教练到学校指导学生,从中选拔优秀后备人才。
上海浦东队的核心队员都来自徐根宝足球学校,虽然因为身高和力量不足,限制了球队的整体实力,但他们的技术功底表明,徐根宝在崇明“十年铸剑”的青少年培养模式逐渐取得效果。
选派小球员到足球强国学习、在普通学校设立集训网点、设立专业的足球学校,成都、国安和申花以不同的方式,给中国足球带来了希望。城运会足球比赛开始回归技术,开始强调球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这都是尊重足球规律的可喜现象。(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