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也挺喜欢看看中国女足的比赛。”这话,从申思的口中说出,有些意外。“不知道吧?孙雯年龄和我一样大,还是我小时候的同班同学。”日前在山东烟台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少儿足球邀请赛”上,记者与申思谈起足球,如今专注青少年足球教育、已经成为“孩子王”的他,更愿意从“娃娃”谈起。“别总以为中国人多,其实足球人口少得可怜。男足苗子少,女足就更不用说了。这才是根源。”
条件更好
不能否认,如今的足球大环境并不够好,但对于刚刚踏上足球之路的小孩子来说,他们前辈的条件与现在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十余年职业联赛的发展,客观上为中国足球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
“想想我们那个时候,多艰苦啊。学校里没有一个好的球场,都是煤渣地,摔一跤,肉里面都是沙子。如果要出去打比赛,全部坐硬座,几个人挤在一起,睡觉的时候就铺一张报纸在座位底下睡。哪像现在,出来还能包车?”生于1973年的申思,回忆起当年还是唏嘘不已。十几岁时的他,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走过来,但他的后辈已经不需要重复这样的道路。
“中国足球这些年,其他的没发展,硬件条件倒是好了不少。”来自大连的一名教练告诉记者,“至少场地改善了很多,家庭条件也好了很多,家长有钱了。”
苗子难找
但环境的提高,并不能给中国足球带来多大的飞跃。从球员培养角度来说,反而有退化的趋势,好的球员苗子越来越少,这是为何?
“在专业化体制的年代,至少还有体委和足协管着,一层层选拔苗子,从学校、到区里再到市里,好的苗子成长也有保障。现在呢?”记者与山东鲁能足球学校的招生办主任郭思信聊起来,他也是一肚子的苦水,“足协把所有培养球员的担子都撂给了俱乐部,但如今有几个俱乐部会想到这个?都是随便拉个队充充数。”几年前,鲁能足校仍然有几千人的招生规模,现在已锐减到400余人,这在同行里还算好的。在山东,曾经名噪一时的国际米兰青少年学校已经彻底关门,而全国各地苦于生源太少而倒闭的专业足校更是数不胜数。
好好的足球市场,却被糟蹋得一塌糊涂。男孩子尚如此,女孩子自然更加“惨不忍睹”。想踢球的孩子为何越来越少?应该值得中国足球界所有人好好反思。
比赛太少
申思、祁宏带着自己的“幸运星青少年足球俱乐部”此次远征烟台,队伍可谓“浩浩荡荡”。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4支球队,总共有五六十名小球员,最终在三个组别比赛中,拿了两个冠军和一个亚军。
为何不在自己家门口踢比赛,反而要如此兴师动众?“我们也不想这样跑,但是没办法。”当上了“孩子王”的申思道出其中的缘由,“上海的比赛太少了,孩子们没什么机会踢。何况,我们的这几支球队在同龄人中几乎没有对手。正好有这个全国比赛,让他们过过瘾。”
其实何止在上海?与其他几支球队的教练交流起来,青少年比赛太少成了他们共同的感慨。“想想我们那个时候,虽然条件很差,但一年到头参加的比赛没断过。现在呢?唉。”一名看上去还很年轻的教练竟然有些想不通。
观念要变
能打的比赛太少,专业的足球学校日渐萎缩,难道就这样任由中国的足球人口越来越少,从起跑线上就输给别人?
有人不甘心,有人在尝试。既然放弃学业只练足球的模式行不通,那为何不让孩子边读书边踢球,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开始?记者发现,在这次“全国少年足球邀请赛”中,有不少是“半工半读”的球队,他们把爱好踢球的孩子集中起来,以夏令营的形式组织在一起。
“说实话,纯粹的足球学校没办法带,所以我们要另想办法。”申思如此说,“现在必须转变观念,让孩子们在读好书的同时,对足球感兴趣,然后再挑选尖子从事足球行业,这样不会耽搁。“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伟人的教诲依然在耳,如果有更多愿意真心扶植青少年足球的人士,中国足球也不至于像现在这般令人担忧,无论男足还是女足。(关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