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改变奖牌的材质,在所有的夏季奥运会奖牌中都未有此先例
★ 文/陈园园
伴随着会徽、吉祥物、主题口号、奖牌的逐一面世,北京奥运会的形象标识系统眉目渐清晰。和以往的任何一届奥运会一样,每条方案的公布都会同时招来骂声和喝彩声。与会徽和吉祥物比起来,奖牌的设计是至今受争议最小的一个。
从中国印,到福娃,再到“金镶玉”,有关北京奥运会的形象设计,一以贯之地坚持着强烈的民族风格。
民族风在奖牌上的比重
3月27日,北京奥组委在首都博物馆举行了奖牌的发布仪式,奖牌设计者对材质做了大胆的改变。许多评委都坦言,这一方案胜在民族特色。
与以往的夏季奥运会奖牌相比,这次发布奖牌的最大变化在于反面加入了一个玉环,直径也由原来的60毫米左右,扩大到70毫米,创意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正面沿用雅典奥运会站立的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的全景形象。
在位于中央美院的奥运艺术研究中心里,记者见到三位主创人员。2003年,设计学院院长王敏从美国回来之后,颇具前瞻性地倡议成立了这个中心,从2004年开发奥运色彩系统开始,这个中心陆续拿下了十二三个有关奥运形象方面的设计标的。之前发布的项目图标、色彩系统,以及将要发布的门票样式、残奥奖牌都在这个不到100平米的设计室里产生。
该中心常务副主任杭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初,这个“金镶玉”方案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做“瑞”。“其实最早的想法并不是玉,玉只是提交的方案之一,感觉有点风险,有备选的意思”。和“瑞”一起提交的还有另外两个比较保险的方案。
据他透露,另外两个方案是比较常规图案的变化,长城、祥云之类的。“没想到,评委们最终选择了这个有点冒险的方案。”
“当初接到任务的时候,国际奥委会对奖牌的设计提出两点基本要求。第一点,要特别,要与以往的奥运会都不一样;第二点,希望它有中国特色”,杭海在接受《体坛周报》采访时说。去年7月3日,从北京奥组委接到中标通知之后,几位设计者就开始了对奖牌如何配以“中国特色”的考量。
他们仔细研究了历届奥运会的奖牌。“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主要考虑中国奖励人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传统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的规格应该是比较高的,最终选择了玉。”设计师之一王沂蓬看来,整个金镶玉的造型可以理解为一面中国古代的铜镜。“铜镜有一面磨得很光滑,有一面比较粗糙,粗糙的那一面就相当于奖牌刻着胜利女神图像的正面,光滑的面和奖牌的背面很接近,就是镶了一个玉环在里面。”
想到用玉之后,又有了一个担忧。国际奥委会对于奖牌的含金量有明确的规定:冠军和亚军的奖章必须是银质的,纯度等级至少在925‰和1000‰之间;冠军的奖章还必须镀有总重量不小于6克的纯金。而改变奖牌的材质,在所有的夏季奥运会奖牌中都未有此先例。
后来他们发现1994年在挪威举行的第17届冬奥会所用的奖牌,曾采用挪威花岗岩做原料,表面镶嵌金、银、铜。有了这样的先例,肯定了设计师们用玉的想法。
在中国人的文化里,玉能够象征君子的情操,理想的人格。但外国人要理解这样的多重含义却并不容易。王沂蓬的团队中,就有一位美国学生,自始至终对于这样的方案都不能认同,“他提的方案和我们想的也不同,思维完全不一样。”王沂蓬说,直到现在每个奖牌的包装盒里都配有说明书,详细解释玉在中国的地位和意义。
民族性如何在设计中恰当地体现,让全世界人都能理解,这是设计中的最大难题,“民族的很多东西不是很容易让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理解,所以就要选择传统东西中最典型的东西,同时典型东西的表达要很简洁,从而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为了在民族性和国际化之间找到平衡,设计团队采取了把民族的东西最大程度简化的办法。
同时考虑到要将成本控制在国际奥委会要求的范围内,原本打算刻在玉环上的祥云、长城之类图案的想法也都取消了。
按照日程表,去年10月份,设计方将实物提交给国际奥委会。据一位设计者说,国际奥委会最初对这一方案并不认同,在听取了设计者和奥组委关于中国玉文化长篇累牍的介绍之后,才接受了这一设计。但是提出玉的面积过大,电视观众容易把奖牌看成为玉牌,运动员领奖时一咬奖牌就会咬碎玉璧。针对此说法,设计者们扩大了金属的比例,将奖牌背面金属边缘的宽度由3.5毫米增加到6毫米。“民族性”在这里又做了2.5毫米的让步。
至此,奖牌在外形上的设计基本完成。
如何在民族风中体现现代感?
如何在民族化和奥林匹克精神之间寻找完美的平衡点,是每一届奥运设计中都要面对的难题。两种力量平衡的结果,是奥运形象设计趋向抽象化和简洁化。
奥林匹克形象景观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被称以“工程”,简单来说,就是一届奥运会和残奥会整体一致的视觉系统。我们所熟知的会徽、吉祥物、主题口号、服装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元素。
尽管每个元素的要求不同,但需要在同一主题下,以不同的方式,阐释一个既定的民族理念。
最初的奥运会没有特别的形象设计,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奥运会时,甚至没有会徽,后人看到的只是雅典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提交报告的封面。中央美院的奥运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杭海介绍,奥运会历史上真正有系统的形象设计,源自1972年慕尼黑运动会,真正在运动会中体现举办国的文化特点也是近几年才有的。既有奥林匹克共性的东西,还要有举办国独特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已经成为每个举办国的共识。
从此,每一届奥运会的视觉形象都成为主办国展示独特民族风采的机会。特别是1984年之后,统一的形象系统又成为开发奥林匹克的商业价值的一个渠道。
以会徽为例,巴塞罗那、汉城、悉尼奥运会都是公认比较好的,就是把奥林匹克精神很好地用民族化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从第一届奥运会起,会徽一直作为奥运会的附属品存在。直到1992年,西班牙人将这一传统完全打破。巴塞罗那奥运会会徽只是随意涂抹的一点、一钩、一横,飘逸洒脱,最上部蓝色的点,代表地中海的蓝天,中间黄颜色的一钩,表示金色的阳光,下面鲜红的一横表示当地人们火热的情感,巧妙地把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团结奋斗的奥林匹克的精神结合了起来,也表示出了对全世界人民的欢迎。
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吉祥物——小狗 Cobi也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公认最成功的吉祥物。这个由西班牙当地漫画家设计的小狗,刚一推出就遭遇一片骂声,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在拥有过大画家毕加索的国度,竟然推出这样一个不似狗又不似猫的东西。但一段时间后,大家都喜欢上了这个憨厚忠诚的小猎犬。其流畅简洁的线条,也很容易和商业推广结合起来,无论做商标、做标识,都很成功。
有评论认为,从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会徽、吉祥物等的设计本身,也成为了一项运动和竞赛。艺术设计在奥林匹克历史上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就是要靠它们来传达奥林匹克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在整个举办城市,烘托出节日的庄严肃穆同时又很生动活泼的气氛。”奥林匹克专家任海告诉记者。
奥运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杭海认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是整体形象景观建设中的一个典范,真正做到了从宣传语,到会徽、吉祥物,都是“一个声音说话”,形象协调统一。
在已完成的北京奥运会的形象景观设计中,从中国印、福娃、到“金镶玉”,一切设计的宗旨始终坚持着强烈的民族风格,而记者在对评委和专家的采访中,大家普遍认为,在展现古老文明的同时,如何融合更多时尚、现代和国际化的元素,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是参与接下来形象景观设计的设计者们需要更多考虑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