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为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上争得合法席位而全力以赴,如今,他正在为奥林匹克精神能在中国得到推广而孜孜以求。他,就是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
五十余年的焚膏继晷,半个世纪的兀兀穷年,当年的青丝已然皓首白头。透过那双温和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是他永恒青春的热情,是真诚生命的闪光。
1月15日,在奥组委何老的办公室里,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午后的阳光铺在地毯上,窗边的植物生气盎然。就在这办公室中央,在一张深色办公桌的两旁,记者与就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采访了这位荣誉等身的奥运老人。
——“奥林匹克思想,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尽管“修身养性”和“均衡的人生哲学”有着相通之处,但奥林匹克文化毕竟是他山之石。这样的教育,会不会让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越来越淡薄?
“中国的传统体育更符合奥林匹克的要求。”何老笑言,中国的传统体育贯穿着一个哲学思想,就是“修身养性”,就是“天人合一”。从西方语言来讲,就是人的身体、意志和精神三者的和谐发展,这是奥林匹克塑造人的一个基本理念式和要求。
在去年召开的第五届体育、文化与教育大会上,何老再次提出了“让多元文化融入奥运盛会”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所贯穿的特点,更符合奥林匹克精神,更尊重人的尊严,更应该进入奥运会。同样是摔跤,中国式的摔跤更强调切磋技术,共同提高,它的比赛规则就是双足以外的身体任何部位触地既失分,并不是一定要把对方打得鼻青脸肿或打翻在地认输才算结束。我们传统的武术比赛,更强调的是“以武会友”,“点到为止”。
当年周恩来总理要求我国运动员与各国运动员在比赛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今天,我们仍应贯彻这种精神,而这也是奥林匹克所倡导的。
“我们应该利用举办奥运会这个机会,既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更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何老的表情,严肃而恳切。
——“奥林匹克教育在推广,这个领域的学者、教师也在进步”
何老一直担任着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和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名誉院长,但他总是谦称自己“教学生是凭经验”。在谈到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时,何老略略沉思,旋即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中国的状况,又谈起而今中国的发展:“当年我们不少从事奥林匹克研究和教学的学者和教师并没有经济条件去参与奥运会,所以只能从理论上了解奥林匹克。现在经济条件改善了,除了运动员、官员外,学者、教师也有更多机会去亲身体会奥运的精神实质和现实中的问题,对奥林匹克的理解就可以更深刻了。”
在何老眼中,奥林匹克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如果想去了解它,我们必须参与到其中,去观察、去思考,已有这样才能了解它、理解它。”
在2006年,除了出席各种重大活动以外,何老还频频现身于各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和喜爱运动的少年儿童进行“零距离接触”。孩子们眼中的何老,是一个能够沟通、善于倾听的和善老人。何老说:“我只想通过这种沟通,提供给学生和青年老师一些经验,而我则从他们身上感受青春、活力和朝气,更多地激励自己。”
——“奥运会期间整个城市氛围的融洽,行政管理部门的推动引导很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市民发自内心的热情。”
不久前,欧洲一个国家的体育官员代表团前来北京考察奥运会筹办工作。回去以后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场馆建设无懈可击,硬件堪称完美。”
但他们同时补充说:“一届奥运会举办得是否成功,并不仅仅决定于场馆内的事,更决定于场馆外的氛围。而对这一点,目前还不能肯定。”他们还说,“我们希望届时去北京呼吸节日的气氛。”
何老认为,“场馆外的气氛”要靠组织者来营造,但更应该依靠整个城市全体人民发自内心的激情和支持。
“还记得2001年7月13日吗?”虽然当时身处莫斯科,但回国后人们给何老形容出当时北京沸腾的场景,让他身临其境。“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和欢欣鼓舞,如果能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在场内外,在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我们就会为全世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深刻印象。”
——“我们留下宝贵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将使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大得到提升。”
何老说,现在有一个现象,有些商品热衷以洋人做广告,有些商品名称也似乎以取一个不伦不类的洋名为荣。何老说,在他曾经去过的一些地方喜欢以“东方夏威夷”、“东方威尼斯”、“小巴黎”之类的称呼自诩。“为什么我们非得用洋东西,来证明自己出色呢?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心态。”说到这里,何老眉头紧锁。
紧接着,何老说出了掷地有声的话语——“我何振梁就是何振梁,我以我中国人的面孔,中国人的品德、中国人的智慧,在国际奥委会中获得人们的尊敬。”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肯定会为中国留下非常丰富的遗产——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但在何老眼中,最重要的遗产将是“让我们所有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大大的提升。”
何老说,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民族自豪感是非常珍贵的,它将对我们国家今后的发展起到作用。北京奥运会就是一个无比珍贵的契机。面对这个契机,何老用了“努力”二字来鼓舞自己,也送给所有关心北京奥运会的人。2007年,我们应加倍努力。(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