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晓娟自曝八年没在家过年 最爱和父母下地干活
图为骆晓娟和父母(图片来源:现代快报)
因为一枚硬币,她拾起了一柄长剑,在剑道上坚持了16年,终于在伦敦奥运会上,用创造历史的一枚金牌给自己一个完美的交待,她就是盐城市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得主骆晓娟。
奥运后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昨天,接受现代快报记者专访时,骆晓娟笑着给出答案,“回到大丰,和父母一起下地干农活,陪他们说说话。”
最爱和父母下地干活
骆晓娟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作为父母的心头肉,她从12岁离开盐城大丰后,就很少回家。算下来,她有8年的春节没有在家过了。
每到除夕,骆晓娟总会给家人挂一通电话,说说开心的事,“这几年一到春节,我就有很多比赛,根本没有时间回家。”骆晓娟说。听说骆晓娟又不能回家过年了,父母嘴上虽不说反对,心里却还是有些辛酸的。
让骆晓娟兴奋的是,伦敦奥运会夺金后,她终于“偷得半日闲”,趁着参加盐城市和大丰市奥运表彰的契机,回到了父母身边。
2012年8月19日下午,在大丰市万盈镇沈灶村,汽车缓缓驶向了骆晓娟的家,她的父母正站在门口向她招手,骆晓娟迫不及待地下车,与一路小跑来的父母搂在一起。家中的小狗“大黄”也很兴奋,看到记者在拍摄,骆晓娟伸出手来向狗儿招了招说:“大黄,快点坐到我的旁边来,你今天也要上镜了哦。”
女儿回来,骆晓娟的父母乐坏了,父亲拿出了女儿爱吃的西瓜和玉米。骆晓娟说,“我给父母戴上了我的金牌,他们开心极了。”
睡在自己家的床上,骆晓娟觉得很放松,像是回到了童年的感觉,不过她笑言,“父母都把我当客人了,洗碗这些事情都不让我做,就一个劲儿给我做吃的。”为了多和父母聊天,骆晓娟起了个大早,陪父母下地干农活。父亲骆爱根曾经当过拖拉机手,帮人耕地打粮,母亲仇美云也在建筑工地上干活,现在二老年纪大了,但还是坚持干农活,“我帮父母摘棉花,聊了很多,气氛也更轻松,不过手脚还是没他们快。”骆晓娟笑着说。
骆晓娟想过,让父母到大丰市里住,不过她后来想通了,父母离不开村子,和亲戚邻居打打牌、闲话家常,才是他们期待的幸福。
喜欢孙晓云送的书法作品
伦敦奥运会上,骆晓娟和她的姐妹们站上最高领奖台,奖金、荣誉和名气随之而来,但盐城姑娘说,“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一个爱击剑的运动员。”不过,骆晓娟也承认,各种各样的采访与活动邀约,一度占据了她的生活,在盐城,在大丰,她已经家喻户晓。“走在街上,我穿着运动服,就会有很多人来签名、合影,可我穿便装,很多人不敢认,指着我说,你看她像不像骆晓娟?”骆晓娟说。
奥运会后有没有收到喜欢的礼物?骆晓娟脱口而出,“孙大师送我的一幅字。”原来,在伦敦奥运会期间,江苏省有关领导和江苏省美术馆馆长、著名书法家孙晓云来到奥运村看望江苏健儿,当时孙晓云看着骆晓娟说,“不像练击剑的,倒像个舞蹈演员。”骆晓娟的一句“我是在剑道上舞蹈。”让在场的人都笑了。骆晓娟说,当时,跳水冠军陈若琳已经夺金了,孙大师说,拿到金牌会送书法作品给我们,我也没料到,自己如此的幸运。
正因为有这个小故事,我们才看到了,在江苏省奥运表彰庆功晚宴上,骆晓娟从孙晓云手中接过写着“剑胆琴心”的一幅墨宝。“击剑运动既有粗犷的一面,也有细腻的一面,我觉得孙大师写四个字给我,也是鼓励我把两者融合起来。”骆晓娟说。
未来要发展“骆晓娟基地”
从伦敦载誉归来,盐城姑娘被问到最多的就是未来的打算?她总是说,“一定会坚持打明年的全运会。”事实上,28岁的她已经恢复了训练,并且在全国锦标赛上拿到了个人第三。除了打全运会,骆晓娟还有一个计划:发展“骆晓娟击剑培训基地”。
1996年,骆晓娟的启蒙教练黄晓明去选拔人才,出的题目是距离考生们1米处随手扔硬币,看谁能接住。很多人都接不住,但是骆晓娟每次都成功了。就这样,骆晓娟成为了击剑队员。骆晓娟觉得自己很幸运,因此她希望,让更多家乡的孩子有接触击剑的机会。
从8月21日起,大丰市专门成立了“骆晓娟击剑培训基地”,面积达900多平米,拥有两条剑道。“我去那里看过,硬件条件挺好的,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多回去,和击剑爱好者交流,希望击剑能更加普及,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希望。”
人物资料
出生地: 江苏省大丰市万盈镇
生日: 1984年6月12日
身高: 1米70
体重: 59公斤
2009年 亚锦赛女子重剑个人冠军
2010年 广州亚运会女子重剑个人冠军
2011年 意大利世界击剑锦标赛女子重剑团体亚军
2012伦敦奥运会女子重剑团体冠军
(韩飞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