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中国赛马借亚运告别“与世隔绝”

2010年11月15日 13:5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天(14日),广州赛马场诞生了本届亚运会第一枚马术金牌,这也是在中国内地诞生的第一枚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马术比赛金牌。正像中国马术协会副秘书长常伟所说,这对于中国赛马产业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赛马运动从此告别了与世隔绝、进出两难的窘境,跨越了与国际交流的最大障碍。

  由于没有得到国际相关组织认证,中国内地的赛马马匹此前一直被排斥在国际赛马产业成熟的国家和地区之外。“如同人在世界各地旅行时需要护照一样,赛马马匹在国际间流动时同样需要身份证明。”香港赛马会执行总监麦建华今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由于内地此前不是国际相关组织认定的“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简称无疫区),内地的赛马马匹就没有这种能够通行国际的身份证明。”

  这导致中国内地的赛马马匹长期以来无法走出国门,国外的马匹也不敢来中国内地,因为任何赛马马匹一旦进入了“非无疫区”就基本丧失了再返回“无疫区”的资格。

  因此,在中国最优秀的骑手身上经常出现一个奇怪现象——他们本人在国外训练,也在国外有自己的马匹,但他们从来不会带着自己的马回国,参加全运会等国内比赛,往往只能借马参赛。

  中国是世界产马大国,赛马运动在中国也有着悠久历史,但因为不是无疫区,中国内地的赛马运动和产业长期以来处在一个与世隔绝、自娱自乐的封闭状态。赛马在国外早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与内地近在咫尺的中国香港地区更是世界赛马运动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因为交流始终无法顺畅进行,内地的赛马产业至今仍在低水平上徘徊。

  “赛马产业的核心是比赛,如果不能进行高水平的国际比赛,一个地区的赛马水平就很难达到较高的发展程度。”麦建华表示。

  在本届亚运会举行之前,中国内地从未举办过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赛马和马术比赛,世界第一流的赛马马匹和骑手也不可能来到中国。尽管中国内地不少城市近些年花巨资修建了多座世界级赛马场,但因为没有高水平的大赛可办,这些赛马场基本上都成了摆设。

  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被安排在香港举行,除了体现中央政府和内地民众对香港同胞的情意之外,中国内地不具备举办国际马术比赛的条件也是重要因素。

  不过,随着广州亚运会赛马场所在的从化市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获欧盟认可的无疫区,内地无法举办世界赛马和马术大赛的禁锢终于被打破。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从化获得无疫区认证,实际上只用了8个月。其中,硬件条件并不是障碍,最大的挑战来自如何建立和无疫区标准相符的一整套马匹疾病防治和检疫管理办法。

  正如麦建华所说,“相关组织对无疫区的认定,并不仅仅是考量辖区内是否有疫病马匹,而是辖区内对马匹疫病的防治、检疫等一整套的管理方法是否达到相关标准。在这方面,香港赛马会具有丰富的经验。”

  从化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无疫区认证,香港赛马会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国际相关组织知道是香港赛马会在指导从化建立无疫区时,他们对从化的信心大大提高。

  当然,对于香港赛马会来说,帮助从化建立无疫区也会得到一个双赢的结果。麦建华介绍:“本届亚运会比赛结束后,广州赛马场将成为香港赛马会在内地的训练基地,届时,将有400匹优良赛马从香港转至从化。未来,香港赛马会还将指导广州赛马场修建登山跑道、赛马游泳池等先进设施,这也将大大增强香港赛马会在马匹训练方面的条件。”

  对于在香港已基本没有扩展空间的香港赛马会而言,获得广州赛马场作为训练基地也为马会扩充实力提供了条件。麦建华介绍:“目前香港赛马会共有1300匹赛马,受场地条件限制,马匹的存量已经饱和,增设广州赛马场为训练基地后,马匹数量就可以随之增加。”

  对于内地来说,从化成为第一个无疫区,也为内地赛马产业的崛起创造了条件。首先是国际马术赛事将有望来到内地,其次是私人购买赛马马匹的热潮可能兴起。

  赛马通常身价高昂,优良赛马的身价基本都在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由于内地赛马产业不发达,各运动队的赛马都依靠国家购买。在国家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国内绝大多数赛马档次较低,比如参加今天广州亚运会盛装舞步团体比赛的中国赛马,除了一匹身价为650万元的中档赛马外,其他马匹的身价都只在六七十万元左右,在赛马界这是非常低的价格。而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等参赛队的赛马,身价基本上都在数百万元,最高的达到1500万元人民币。麦建华介绍:“赛马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赛马都是私人购买和饲养的,这些赛马虽然身价很高,但因为参加大赛的机会多,奖金也非常丰厚。对于马主来说,购买马匹的投入很大,但后续的回报也很高。”从内地来说,如今举办国际大赛的努力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今后举办国际大赛的机会肯定还会不断增加,受此推动,富裕人士买马、养马、赛马的条件也将日趋成熟,这也将为国内赛马产业从国家投入转为市场投入奠定基础。本报记者 慈鑫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