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加坡只有两年的筹备时间相比,南京举办青奥会有四年准备时间,时间似乎很从容,但细细想来,与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新加坡相比,南京要准备的东西还有很多。未来四年,南京该如何努力?抵达新加坡的南京观察团的团员们也在细细思考。记者昨天跟随考察团到新加坡青奥村等地走访。
新建青奥村
赛后是否适合人居
新加坡占地55公顷的青奥村,位于南洋理工大学校园内。“环境真的很好。”南京市青奥办的周庆刚说,青奥村不仅环境优美,而且各种配套非常齐全,餐厅、便利店、医疗中心、健身房……即使“足不出村”,也能生活一个月,不会有什么问题。其实青奥村在接待运动员时,还有考虑更细致的方面,比如较为完备的训练设施,在青奥会26个比赛项目中,在青奥村可以找到13个项目的训练设施。
与新加坡相比,南京的高校中目前也许还找不到能与南洋理工大学相媲美的硬件,南京必须要建青奥村。从目前的规划来看,青奥村分为居住区、广场区和运行区。居住区内不仅有公寓、餐厅。还有商务中心、综合诊所、宗教礼拜场所等。广场区是运动员们文化教育活动和举行欢迎仪式的大型户外广场。运行区则主要为青奥会和青奥村的运行提供保障。
思考
新加坡青奥村在大学校园里,各种配套设施齐备,运行起来的难度自然也会小很多。而南京未来的青奥村是要新建的,硬件条件肯定会很好,但如何确保良好运行?南京未来的青奥村在青奥会闭幕后,部分设施是要对外销售的,在确保比赛期间运动员舒适的同时,如何兼顾未来居住者的生活便利?
保证交通畅通
老百姓能做些啥
考察团到达新加坡的时间,恰巧是我们常说的“晚高峰”,但让考察团成员有些意外的是,从机场前往市区的酒店,竟然一路通畅。其实不论举办何种大型赛事,对于举办地来说,交通是个不得不面临的大考验。青奥会期间,新加坡也设置了专门的奥运车道,但值得一提的是,奥运车道只享有优先权,其他车辆同样可以行驶在奥运车道上。走在新加坡的街头,常常能看见青奥的专用车辆,这些车辆的前挡风玻璃上都贴有“GIVE WAY(让路)”,让记者有些疑惑的是,这些字都是反着贴上去的。原来这是用于提醒占用奥运车道的其他车辆的,司机通过后视镜看到后,要马上给青奥专用车辆让道。
越来越拥堵的交通,是南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现在不仅“早高峰”堵,“晚高峰”堵,有些路段甚至白天任何时段都不通畅。十几天的青奥会,如何保障运动员准时到达比赛场馆?如何把对市民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思考
新加坡的交通通畅,除了要归功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科学的路网布局,新加坡人的交通意识也不得不提。在街头,几乎看不到乱穿马路的行人,绿灯的时候,车辆可以放心大胆的快速通过。而红灯亮起的时候,拐弯的机动车绝对让行人先行,不争不抢、秩序井然,反倒为大家都节省了时间。
在青奥会举办期间,新加坡两个平行的交通指挥系统同时运行,一个是赛事交通指挥系统,另一个则是城市交通运行系统。南京青奥会举办的时候,同样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但我们未来四年需要努力的,是不是更应该在交通文明方面?
国际化人才
该如何寻觅?
考察团的每位成员都会发出同一个感慨:新加坡的国际化程度很高。众多新加坡人都掌握两种以上语言,新加坡青奥组委会就像一个小型的“联合国”,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新加坡人、印度人、中国人,还有来自意大利、瑞士的专业人员。他们的共同努力,确保了青奥会的完美举办。
目前,南京青奥办的人员主要从各个机关抽调而来,虽然都是各部门的“精英”,但青奥会毕竟不同于日常工作。尤其在筹办过程中,更需要专业化人才的加入。
思考
新加坡国际化程度很高,举办大型活动时邀请多国人员加盟也就不足为奇,曾参与过北京奥运会的人员也在他们邀请之列。南京并不缺乏人才,对于新加坡的做法,我们也许用不着生搬硬套,但如何寻找到各方“高手”,如何发动他们为南京青奥会出谋划策,如何寻找更多本土化的国际人才,也许是南京尽快要完成的命题。
参与互动(0) | 【编辑:刘通】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