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VS世界杯足球赛:谁的“算盘”打得更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奥运会VS世界杯足球赛:谁的“算盘”打得更响

2010年07月22日 10:5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西班牙队最终举起大力神杯,守在电视机前的亿万中国球迷长达一个月之久的熬夜生涯也宣告结束。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让全世界如痴如醉。这种巨大的影响力,自然让人想到同样魅力非凡的奥运会。

  两年前,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在北京上演,我们亲身感受到北京奥运会带来的震撼与改变;两年后,我们遥望着世界杯首次踏上非洲大地,熬夜去享受足球制造的成败与悲喜。一个是综合性运动赛会,一个是单一体育项目比赛,当奥运会与世界杯相遇,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体育样本,却同样在对世界体育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同时,二者在运营模式与理念、人文精神与追求等方面,又沿着各自选择的道路越走越远。

  本期体坛圆桌翻开奥运会和世界杯的经济账本,看看这两项最著名的体育盛会到底谁的“算盘”打得更响。

  经济账

  谁的“吸金本领”更高明

  编辑:世界杯如今已是一个极富价值的商业品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1974年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把世界杯卖给商家”的创举。而奥运会直到1984年才走上商业化之路。它们在运营理念和盈利模式上,各经历了怎样的改变?

  朱凯:国际足联较早完成了组织统一,从一个单纯的事业机构变成了一个企业,大胆对世界杯进行商业化和职业化操作,尽可能将触角伸到足球所能到达的每个角落。奥运会的商业化则要比世界杯艰难得多。奥运会在早期特别强调业余性,拒绝商业的入侵,成了人见人怕的赔本生意。后来萨马兰奇不得不推行商业化改革,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成为分水岭。目前,奥运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电视转播权、门票和赞助权以及特许商品,这和世界杯应该是差不多的。

  张涛: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世界杯通过商业运作吸引电视转播、广告、官方赞助等方式来获取收益。而奥运会不允许做广告,主要依靠奥运会巨大的无形资产来做文章。

  当初阿维兰热的改革,让世界杯的账本上从他上任时的24美元飙升至40亿美元。相比之下,奥运会财政规模更大。2003年至2006年间,国际足联的收入约为30亿美元,92%的收入与电视转播相关,这大部分都来自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2006世界杯的电视转播权大概在16亿美元,市场收入在7亿美元。而在北京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的转播权收入则为25亿美元,市场收入为18亿美元。

  编辑:有数据显示,在世界体育产业的总收入上,奥运会占4%,而世界杯则占17%。这是否证明着在经济效益方面,世界杯已全面超越了奥运会?

  朱凯:单从经济效益这一块来看,肯定是世界杯要领先于奥运会。世界杯属于更纯的商业赛事,赞助商的目标更集中;而奥运会有更多比赛外的崇高意义和使命,需要注重社会效益。其实两大赛事的商业化做得都非常好,但世界杯的商业化程度肯定更高,国际足联在赚钱上没有“忌讳”,只要有进账,规矩都可以放开。讲究奥林匹克精神与理念的奥运会是不允许在赛场内出现任何广告的。而世界杯则不一样,球员们是在一圈广告牌围成的草地上踢球。

  张涛:世界杯用商业推动赛事发展的模式无疑是成功的:冠军奖金3000万美元,每支球队小组赛三场出场费900万美元,执法世界杯,无论主裁还是边裁,一律5万美元……据国际足联不完全统计,本届世界杯期间,国际足联的收入将超过80亿美元。国际足联的收入主要由转播权销售、厂商赞助、世界杯相关产品的销售构成。其中,电视转播权收入27亿美元,厂商赞助约有20亿美元,授权品牌产品销售收入40亿美元左右。

  比较奥运会与世界杯纯粹的经济效益是必要的,我们也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比较二者:世界杯有潜力抓住参赛球队所属国整个国家的目光,地域覆盖力强;而奥运会则更像是一个竞技的节庆日,每项运动的运动迷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偏爱,即便不喜欢体育,也会对本国本地区获得的奖牌感兴趣,这一点是世界杯无法比拟的;从电视观众的人次数量看,拿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6年德国世界杯比较,分别是50亿人次和39亿人次;奥运会的比赛场次和现场观众人数要超过世界杯,但奥运会比赛是预赛决赛一起举行,如果世界杯加上预赛阶段的观众人次,则是奥运会所无法比肩的。

  东道主

  谁的“收入支出”更合理

  编辑:南非为世界杯投入约43亿美元,虽然官方称预计会获得50亿美元的收益,但许多人却在担心“杯去楼空”后南非可能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这种疑问也曾出现在奥运会身上,温哥华因承办冬奥会赔了数十亿美元。东道主在账面上是否真的盈利困难?这本账该怎么算?

  朱凯:无论举办世界杯还是奥运会,作为东道主要想在账面上盈利的确非常困难。所有的运动场建造、安保开销等,国际足联和国际奥委会都是不管的,最多只给一小部分补贴和支付一些租金。当然,这本账要从另一个长远的角度来算,世界杯或奥运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国家形象、旅游收入等都将起到推动作用,我想这也是各国不惜血本积极申办大赛的原因。

  张涛:可以肯定的是,不应该只以账面的盈利情况作为唯一评定标准。赛事给东道主所带来的价值及盈利是深远而持续的。有盈利当然好,但有时候也并非盈利越多越好。比如奥运会的东道主,收支相抵后的盈利必须按照一定比例上缴国际奥委会。因此,很多东道主的财政预算,都是按照少盈利或零盈利来安排的。

  而世界杯与奥运会的真正魅力还在于其综合效应: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久前的预测,2010年南非经济增长率可能接近3%。其中,世界杯将会给南非经济带来0.5%的增长。尽管南非为举办世界杯投入了43亿美元,但预计南非获得的经济回报可达130亿美元;一位中国记者到美国亚特兰大采访时,在当地遇到了一位65岁的美国老人,闲谈中问及老人是否到过中国?老人回答:“no,no,我最远一次出门本来是可以到纽约的,但被我儿子拦住了。”记者说:“那您不太了解中国吧?”老头回答:“no,no,我很了解。因为我看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这件真实的小事情足以看到举办奥运会对一个国家的深远影响。

  编辑:有人给南非支招,通过申办奥运会来解决世界杯后场馆利用难题。而2014年世界杯的举办国巴西,也已拿到了2016年奥运会的承办权。对于没有足够顶级比赛“消化”场馆的主办国来说,“捆绑”举行两项赛事是不是一个好选择?

  朱凯:这样“捆绑”办赛确实有利于解决场馆的利用问题,也不用重复建设,但我认为这不是长久之计,场馆运营还是要靠日常的活动、赛事来消化。但相反,连续举办这两大赛事,又间隔太短的话,对主办国来说,压力更大,巴西就是很好的例子。

  张涛:这是一个好的提议。目前同时举办过世界杯和奥运会的国家大概有9个,很多都走了一条“先奥运会,后世界杯”的道路。同时对于一个国家举办赛事的能力而言,有了奥运会的经验再办世界杯也不难了。在目前既举办过世界杯,又举办过奥运会(主要指影响最大的夏季奥运会)的9个国家来看,只有意大利是先在1934年举办了世界杯,再于1960年举办奥运会。事实上1934年世界杯的举办较为特殊,如果以意大利1990年举办第十四届世界杯计算,意大利也是“先奥运会,后世界杯”的一种变形。“先奥运会,后世界杯”的规律说明:奥运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大于体育意义,而世界杯则相对更具体育意义。

  观未来

  谁的“辐射效应”更长久

  编辑:在北京奥运会后,关于中国该不该申办世界杯的声音不绝,很多人认为“办好赛事比东道主创造佳绩的意义更大。”如今北京奥运会已过去近两年,申办一届世界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吗?谁的“助推器”功能更持久?

  朱凯:北京奥运会对于中国的影响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直到现在,奥运会带给城市的变化仍在发挥作用。对于中国来说,申办世界杯的难题并不在于世界大赛的组织能力和场馆设施等,而是中国足球的软实力。足球水平上不去,一切都是空谈。不过我觉得,世界杯如果真能来到中国,其影响力应该是不会亚于奥运会的。

  张涛:研究体育产业多年的魏纪中曾指出:“世界杯可以宣布盈利数字,而奥运会不会这么做。”奥运会准备的时间长达7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集中在一个城市举办,持续效应更持久、更广泛。而世界杯足球赛不像奥运会那么复杂,举办城市又分散,持续效应并不明显。

  仅以北京奥运会为例,其影响不可估量:对主办城市北京的市民和其他奥运协办城市的市民来说,北京和协办城市在奥运期间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市民将在很长时期切实感受到这些投入带来的好处; 对主办城市北京来说,通过奥运会,城市景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和人文素质得到提升,扩大了北京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为北京的持久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主办国中国来说,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不但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全方位的发展,而且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并推动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