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的衡阳路,昔日曾有“上海街”的别名,甚至被称为“小上海”。据了解,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衡阳路红火一时,众多江浙沪人士在附近置业安家,“海派”生活习俗也随之大行其道。 中新社发 许晓青 摄
位于台北市衡阳路的“伍中行”,是台北当地“老上海”云集的南北货商行。“伍中行”传人周老板介绍,该行贩售台湾特色的乌鱼子、上海苏式点心等已有七十多年的悠久历史。 中新社发 许晓青 摄
|
台北市的衡阳路,昔日曾有“上海街”的别名,甚至被称为“小上海”。据了解,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衡阳路红火一时,众多江浙沪人士在附近置业安家,“海派”生活习俗也随之大行其道。 中新社发 许晓青 摄
位于台北市衡阳路的“伍中行”,是台北当地“老上海”云集的南北货商行。“伍中行”传人周老板介绍,该行贩售台湾特色的乌鱼子、上海苏式点心等已有七十多年的悠久历史。 中新社发 许晓青 摄
|
中新社台北六月一日电 题:寻访台北“上海街”
中新社记者 许晓青 耿军
“台北有条‘上海街’!”上了年纪的台湾“老上海”对此总是如数家珍。
台北市的衡阳路,昔日曾拥有“上海街”的别名,甚至被称为“小上海”。据了解,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衡阳路红火一时,众多江浙沪人士在附近置业安家,“海派”生活习俗也随之大行其道。
绵绵细雨中,记者探访衡阳路,这条老街自台北市中心的“二·二八纪念公园”起始,向西延伸至捷运西门町站,约一公里长。古朴的街道两旁保留着灰褐相间的骑楼,与上海现存的金陵路颇有几分神似。
记者试图寻觅“上海街”当年的风华,但并不容易。漫步街头,花花绿绿的门店,与“上海”有关的并不多,最醒目的一处当属“上海联合药局”红底白字的招牌。
位于衡阳路三十二号的这间药局,在门口标有“一九五0年创立”的字样。向店内望去,周末的老药房显得格外忙碌,数位和蔼可亲的年轻女药师正在为登门的患者指点迷津。
店门口的广告小手册上写着,“上海联合药局创立于民国三十九年(西元一九五0年),创始人许晓初先生,来自上海”。“这里大概是全台湾药品最齐全的西药房,疑难杂症的药,到这里买,你不会发愁”,一位操着江苏口音的老顾客对记者说。
告别老药局继续向前走,五十步开外,有一家挂着金字匾额的“伍中行”。店门口的广告赫然写着推荐商品“江浙点心、蜜饯”。驻足向店内观瞧,一面墙上整齐地排放着五花八门、各种名号的蜜饯,让人一见垂涎。柜台上则有玫瑰豆沙、黑芝麻椒盐、枣泥等口味的酥饼,还有老一辈上海人钟情的云片糕、湖州“枕头粽”。
老板周先生是客家人,他迎上前来介绍说,伍中行卖南北货最闻名,已经有七十多年历史,想当年这里是台北“老上海”采办年货的大聚点,现在则是熟客生意居多。他指着琳琅满目的糕点说道,“这些都是上海口味,我们‘前店后厂’,有的做得比大陆还入味!”
伍中行算是衡阳路上传统上海美食的“最后一道风景”。一位中年女顾客感慨,衡阳路上最有名的上海“采芝斋”早些年就关门了,在伍中行还能买到苏式糕点,算是一种安慰。
走出伍中行,经热心路人指点,记者又来到衡阳路十八号新装修的“海派”时尚餐厅极品轩。祖籍上海的大厨陈老板恰好不在,店员庄小姐热情推荐起自家的招牌上海菜:鳝糊面、小笼包、熏鱼、红烧肉圆,还有上海民间喜食的咸肉菜饭……
说话之间,饭店订餐电话响起,来电的是一位老饕,希望订位宴请上海来的朋友。庄小姐放下电话对记者说,虽然衡阳路的老上海风情不如以往,但是沿街的餐厅都已在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大陆观光团做准备,届时“海派”菜肴搭配台湾经典小吃,让上海来的饕客能体验与众不同的“家乡味”。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