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一月七日电 题:台大教授丁一倪,两岸学术“搭桥人”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陈立宇
他每年至少两次组织、率团前往大陆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他热心推动两岸学科对口的青年科学家之间相互认识、交流与合作,因而被海峡两岸学术界同行亲切地称为“搭桥人”。他就是台湾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名誉理事长、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生物化学教授丁一倪。
九年里已搭起八座“桥”
自一九九九年开始,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每年定期在大陆举办一届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每年一个主题,迄今已涵盖到农业、林业、生物科技、纳米科技、城镇建设、城市建设与消防减灾、环保节能等多个专业领域。丁一倪教授近日在台湾大学他的办公室里接受本社记者专访说,除受SARS影响而中断一次外,这九年里共搭起八座“桥”,通过这些“桥”,两岸专业对口的科学家从不认识到认识、从认识到交流、从交流逐步走向合作。
丁一倪笑言,“桥”搭好后,两岸学术同行各自如何开展相互交流与合作,他这个团长并不是很清楚,但据他所知,两岸专业对口青年科学家在研讨会上认识后,通过电话、电邮等方式自行往来很频繁,相互间的联系、交流也非常热络。
搭“桥”的最大收获,就是让两岸同行科学家互相知道,“台湾这边在做什么,大陆那边在做什么,两岸有没有可以合作和互补的科研项目”,如此互通有无,使两岸同行能有效避免在科研领域上一些不必要的重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对台湾青年科学家而言,亲自到大陆走一走、看一看,还能更真实地了解大陆各方面发展现状。
今后还要继续搭建新“桥”
这位热心的“搭桥人”称,迄今八届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共有台湾学者两百多人次赴大陆进行访问交流,对台湾学术界而言,这只是很少一部分,因此,他今后还要继续搭建新“桥”、搭建更多的“桥”,目标是让两岸学术同行有更多的人参与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搭建新“桥”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继续推进每年定期在大陆举办的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并使其收效更大、影响更广;二是不定期组团赴大陆进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比如他之前组织的台湾中小学教师千禧年西藏参访团、台湾中学生古都大同之旅等;三是更多组织邀请大陆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来台参访交流。
丁一倪期盼两岸科技交流由单项活动,逐步进展到系统性、实质性的合作研究。他认为,海峡两岸学术、科技、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将会使两岸人民共同受益,也必将为两岸中国人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两岸往来交流亟需直航
搭“桥”过程中,最令丁一倪苦恼的就是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往返交通问题。因为目前海峡两岸还没有开通直航,丁一倪每次率团从台湾往返大陆,都要经停香港或澳门转机,每次都是天黑(早晨天没亮)从台北出门,天黑才能到达北京,“既费钱费时费力,又相当折腾”。
他回忆起二○○六年的一次亲身遭遇说,当时北京没有台风,台北也没有台风,预定从澳门转机航班却因为澳门台风而被取消,让他们的参访团耽搁在北京整整四天后才返回台湾。“如果两岸直航,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同时,因为两岸没有直航,台湾南部学者参加赴大陆交流活动,还要提前一天先行来台北汇合,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台湾南部科研、学术团体参与两岸学术交流活动的意愿。
丁一倪表示,从台北直飞北京,航程只需三个多小时,既快捷又方便,“在台湾,很少有人认为两岸直航是错误的”。他希望能尽快扫除障碍,为海峡两岸民众往来以及开展学术、文化、科技、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便利。(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