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十二月十五日电 题:百年骑楼风雨承载台北商业文化
中新社记者 陈国华 董会峰
在台北行走,发现台北的一项建筑形式——骑楼与中国大陆南方福建、广东一带的惊人相似。
二、三层小楼,二楼延伸,一楼架空,户户相连,自然形成一个廊道,店家在其下店铺里悠然地做生意,顾客在千米廊道从容行走,不怕日晒,不怕雨淋。
也许是同样的气候条件,多雨、多阳光,夏季漫长,又也许是同样的开放风气,吸收欧美的建筑风格,取其商业建筑的精髓,福建、广东与台湾,两岸发展出同样的中西合壁的华人文化特色的骑楼景观。
观两岸的骑楼,相同点占了绝大多数。在台北老城区的西门汀,这一近代的商业旺地,其沿街的骑楼与大陆岭南千年古都——广州的上下九传统商街,是那样的相似,而且两地的产生年代也极其接近。
西式风格的立柱,尖顶窗、拱形窗,连柱、栏上的雕刻艺术,细节之处惊人的相似。不同点,台北的西门汀骑楼,户户之间多了拱圈相隔,这一点使西门的骑楼看起来更加柔美,而拱圈的增加,使承受性也更强。
不仅老街区,在台北,新的商业旺地,后起的高楼商厦,也不约而同地将一楼挑空,家家相接,自然形成“高楼版”的骑楼,为台北现代商圈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色。
据了解,骑楼在台北发展不足二百年,淡水河畔的艋舺,也就是现今的万华,开始发端台北市时,骑楼就开始在台北这片土地扎根。百年以来,当局一直鼓励骑楼的建设。
在台湾,有建筑法规规定,如果设置骑楼,骑楼上面的面积属于奖励的措施,骑楼廊道则属于公共走道区。于是,台北市内临街的大楼大多设置了骑楼。
只是“现代版”摩天式或高大式的骑楼,没有了传统骑楼街的小铺小店式的亲近,也没有了“夫妻店”、“祖孙店”式的老店文化,相比历史的街区,明显少了历史的厚重与骑楼文化的传承。
但不管是现代的,还是古老的,都因有了骑楼,使台北多了一道风景线,显出自已的个性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