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三月十五日电题:台北故宫的清明上河图“活”了
中新社记者 吴庆才 耿军
台北故宫珍藏的《清明上河图》虽然只是仿制品,但科技却让它“活”了起来。
《清明上河图》乃宋代张择端流传千古的名画。共绘制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乘,船只二十多艘。画面中人物、景物虽惟妙惟肖,但只可意会,无法再现。
记者十五日却有幸在台北故宫举办的“数位典藏科技成果展”上亲眼目睹了这幅活起来的《清明上河图》,不禁感叹科技的神奇力量。
光影在变化,画卷在移动——
只见: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又见:繁忙的汴河码头: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再看:热闹的市区街道: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
“活起来了,全都活起来了!”一名年轻女子兴奋地指着汴河虹桥下一只正在试图通过的大船:“快看,船夫们正在用竹竿撑!那边正在用长竿钩住桥梁!还有几人正在忙着放下桅杆!”
这一神奇的效果是由台北艺术大学艺术与科技中心和台北故宫耗时两年的结晶。台北艺术大学艺术与科技中心科研人员许昌哲告诉记者,这幅活起来的《清明上河图》是运用特殊技术把清明上河图卷轴绘画透过三部投影机投射在长桌上的宣纸,画轴慢慢由起始卷移动(犹如古人打开卷轴欣赏绘画)到特定画中场景,并透过触控的感应功能,让民众与画中的景象产生互动行为,藉以了解名画的内涵。
观众只要用手指点选,电脑将自动作影像识别手指的位置,画面将出现互动式的放大动态影片详说该局部位置的动画细节,甚至会出现相关问题,让观赏者来回答。
许昌哲介绍说,在这幅互动作品中,科研人员选择了最有代表的约二十个画中景物、人物等,如虹桥、拉纤、汴河漕运、金兰居、凤仪亭、射柳、走索、布袋傀儡、迎亲、猴戏、摔跤等,设计成2D、3D动画或影片等数位影像,使人物、景物动起来,活起来。为了使画面不失真,科研人员参考了大量考证文献,仅收集素材,就用了一年多。
记者分别点了点拉纤,画面中立即出现拉纤的场景,还跳出一个有关拉纤的常识的解说并配以画外音。记者又点了点画面中的凤仪亭,画面中跳出由大陆京剧名家叶少兰主演的戏剧《凤仪亭》。许昌哲告诉记者,这段影像资料是北京中录电视公司提供的。
据知,《清明上河图》的数位化只是台北庞大的文物数位计划的一项。本次故宫展出的数位典藏科技成果内容还涵盖台湾文化、语言、艺术、动植物等,时间贯穿台湾的古今与未来。
台北故宫一名副院长表示,文物等的数位化,除了知性的知识增进、感性的美感经验的提升外,生活中还可与教育应用相结合,深切地让人体认到台湾这块土地上所蕴涵的自然风光与文化、人文社会多样性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