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 中新社发 耿军 摄
|
资料图: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 中新社发 耿军 摄
|
中新网9月8日电 台当局“陆委会主委”赖幸媛日前接受香港《亚洲周刊》专访时讲述自己所理解的两岸间互动意义以及两岸两会间的会谈,她认为,两岸关系发展已逐步导入正轨,两岸政策的推动不在于速度的快慢,而在于它的节奏。
以下是访谈摘要:
目前两岸间的互动意义何在?
赖幸媛:五二零之后两岸当局能够搁置不必要的政治争议,促成今年六月两岸两会恢复制度化协商管道,象征两岸情势出现了改善的契机,两岸关系发展已逐步导入正轨,对于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双方互信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的起步,深具意义。
要建立互信,我理解到这对两岸来说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认为,当前两岸之间既然都愿意在交流上展现善意,我们如果可以掌握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应该可以为两岸互动的进程向前推进一大步,这一步对于两岸互信的重建是有重要意义的。
你觉得大陆如务实对台,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可以更开放?如何体现对台湾的诚意?
赖幸媛:两岸互动的主体,已经不再只是我们“政府”和北京的政府之间的事,互动的主体是包括双方的人民;两岸互动的范围也不再限于两岸之间的往来,而是全方位的。
今后两岸还有机会遇到更多的歧见要处理,双方应该多一点沟通,并且有必要把比较多的时间花在找出彼此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之上。其次,要有“同理心”才可以让彼此的对立性不致持续升高,也可以让误会不致于持续加深,更可以在双方思考解决方案时,有比较多的机会产生交集与共识。
有人指陆委会是“煞车皮”,你觉得在两岸关系上它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赖幸媛:“陆委会”是作为各部会沟通协调的一个场合。陆委会的协调功能是最主要的职掌,这也是法律上“陆委会”必需要做的。至于在协调过程中,“陆委会”究竟应该扮演什么功能,在台湾,十多年来一直有一部分的人认为是“煞车”、是颗“阻挡两岸交流的大石头”。
整体来说,若以车子来比喻政府“大陆”工作体系,“陆委会”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变速箱”而不是“煞车”。
今年五二零以来,“陆委会”在相关开放政策的决策过程,有时扮演专业评估的角色,让政策推出的过程,可以考虑和准备得更周延;但是也有至少两项重大政策,是在“陆委会”的主动和全力赶办下,按照马英九期望的时间顺利推出,比平常决策所需要的时间,大约缩短了四分之三的时间。如同刘兆玄所讲的,“陆委会”的角色是站在两岸的全局,对各“部会”的政策提出中肯的专业意见。因此,“陆委会”应该是扮演让政策推动的速度快慢适中的角色;“陆委会”并不是“煞车皮”。
新政府两岸的核心理念及原则已经很清楚了,但执行的“度”该如何把握?比如,推动两岸关系正常化,怎么解读“正常化”,做到互利双赢,有没有一个“度”的把握?
赖幸媛:两岸政策的推动不在于速度的快慢,而在于它的节奏。这其中牵涉到外部环境是否具充分适当的条件、内部的整合配套是否完备等,需要相关部门的评估、讨论,这便是“政府单位”“度”的把握。
两岸的互动,通常是需要双方的配合,才能顺利推展,因此,两岸之间不断要去寻求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的找寻过程,必须是两岸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
最后,民众的观察和体会,也是我们一向重视的“度”。“陆委会”在过去十几年来,持续对台湾民众举办大陆政策的民意调查,就是不断在探求民意的“度”。
循序渐进会是我们重要的原则,因为两岸固然在当前出现缓和与开展契机,双方就应该好好掌握,但不应求其快,而要求其务实,求其稳健。两岸之间未来有多大的空间,并不是任何一方可以片面决定的,而是要一起努力去开创。
两岸互信已构建了吗?两岸建立军事互信,签署和平协议的时机是否成熟?
赖幸媛:新“政府”就任后,国际社会已明显感受到,两岸的气氛不再像过去紧张对立,不仅仅是出现和解的契机,这段期间以来,双方自我节制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释出善意,使得两岸关系有了相当的改善与进展。只有重建起必要的互信,两岸之间才能有足够的基础去进一步处理高度敏感、复杂和难度高的议题。现阶段两岸要提出包括军事互信或其它政治性的议题,恐怕对双方而言,时机上都还不成熟。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