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9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刊发报道说,即将登场的第七届台湾“立法委员”选举首次实行“单一选举两票制”,让两党政治趋向成型,间接导致小党生存空间遭遇挤压,面临泡沫化危机。然而面对国民党与民进党对决厮杀,也有不少新兴政党如雨后春笋般窜起,它们与既存的小党都期待成为蓝绿政党政治以外的“第三势力”,进入“立法院”扮演制衡角色。
报道说,资源不如两大政党丰厚,也没有地方派系加持,这些小党难以在区域“立委”的选举中靠自身的候选人突围,它们看好的其实是新制下诉求理念和价值观的政党认同空间。
竞选进入倒数时刻,它们都不约而同把主力放在抢攻“政党票”,争夺34席不分区“立委”席位的“立法院”“入场券”。东吴大学政治系主任罗致政说:“作为第三势力,就算是只有5或6个席位,小党可以影响“立法院”的生态平衡,小党其实有可能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政党。”
所谓的“两票制”,就是在原有的“立委”选票之外,新增一张“政党票”。区域“立委”的选择与政党认同可以不一样,选民因此能有“分裂投票”(split vote)的机会。
报道说,这次经过台湾“中选会”审核符合参选资格的总计有12个政党,扣除执政和在野的两大党,各小党总计提名的61人名单,加上国、民两党合计的68人名单,不分区“立委”席次明显出现粥少僧多的现象,竞争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
如今这些小党面临的挑战在于,不分区席次虽以政党票数比例分配,但各党仍需超越5%门槛。投票人数若以1000万人计算,政党票至少要得到50万张选票,才有资格获得不分区席位的分配。号称“第三势力”的小党过去几个月无法成功整合,在票源已少的情况下,选票极可能散落各小党,而一旦无法跨越最低门槛,政党票数分母变小,政党票最终还是由蓝绿两大政党瓜分。
新组成的第三社会党不分区候选人林致真受访时说:“我们很晚成军,(去年)7月跟‘内政部’注册,但到9月还是在做行政上的酝酿,10月初才正式开始运作。然后(今年)1月选举就要有5%是很困难的。这次,可以拿到1%到3%,我们就觉得是可以接受的成果。但总是要有个开始。”
事实上,蓝绿夹杀的现实再清楚不过。根据《联合报》上月中的民调发现,目前登记推荐不分区“立委”的12个政党中,除了有38%选民未决定之外,民众最属意国民党(43%),下来则是民进党(14%),其他10个政党支持率暂时都低于2%。
报道称,第三社会党主要成员来自台湾的学运世代,以台湾解严世代为对象,主张共同利益、进步价值与全新的政治风格,诉求终止泛蓝与泛绿的“民主内战”,然而理念清楚、论述理性,在选民利益导向的选举中,并没有给它带来明显的优势。
林致真承认说:“不管我们的人数也好,资源也好,都没有办法真的说碰到乡镇或南部的地方,甚至在北部我们也只能尽我们所能去做一些宣传,主要还是靠媒体。”
这次“立委”选举的焦点被蓝绿操作的“公投绑大选”、“一阶段、二阶段”(选务流程)等议题所占据,新设的政党票的宣导不足,选民是否真正理解革新后的选举制度,包括政党选票的不同意义,令人怀疑。
报道说,两票制本意是为了迫使政党重视选民对政党的认同。理想上,它理应推出专业上真正有能力、在社会上名声好,但不会也不适合群众造势、哗众取宠的候选人。不过,许多观察者认为,蓝绿两大政党并未真正体现不分区“立委”的精神,反而将之沦为政治酬庸或不获提名者的疏洪道。
第三社会党发起“一二三救台湾(第一次、第二票、投给第三党)”运动,就是希望动员对政治失望冷漠的选民投选蓝绿以外的政党。林致真说:“投票率高对小党比较有利,我们的对象就是不投票的人,他们就是认为两大党无法代表他们,投票也没用。”
报道指,频繁的选举以及长期的政党对立氛围,已让台湾选民对政治感到疲乏,上两届“立委”选举投票率分别为66%与59%,下滑的趋势预料将持续下去,其实对小党特别不利。实力单薄的小党要成为左右时局的关键第三势力,难度可谓不言而喻,“立委”选举将检验台湾是否还存在另一种声音与力量的空间。(曾昭鹏)
台湾小政党一览
党名 不分区候选人(人数)
台联 15
新党 10
台湾农民党 8
红党 7
第三社会党 5
绿党 4
公民党 4
客家党 3
“制宪联盟” 3
无党团结联盟 2
总数 61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