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0日电 马英九与谢长廷昨天首度同台参加蒋渭水文化基金会举办的座谈会。前者采取软性基调,只谈历史故事,后者火力旺盛,主攻正当性等政治议题,一人一把号,倒呼应了主办单位所定“历史与政治的对话”。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本土”议题向来是绿营主战场,直到马英九就任国民党主席后,才成为蓝军内部“显学”。台湾各界对这场“辩论”期待万分,让蓝绿双方都承受不少压力。
马英九先从台湾人抗日的角度切入,把蒋渭水的历史定位紧扣住中国,显然花了不少功夫研究历史。谢长廷不硬碰硬否定这段史实,而是把软中带硬的善辩长才发挥得淋漓尽致,反问马那为何国民党过去要迫害蒋渭水后代。
发言中,谢长廷批评国民党是没有正当性的“外来政权”,说“没有统治正当性的人才要用血缘连结”。马英九反驳说,“外来政权”是上一世代的政治语言,并以“贪污无能让正当性遭到质疑”回敬谢。
对于二二八与白色恐怖的指责,马英九并不回避,谦卑道歉,整场座谈像是律师诘问教授,“受害者”与“加害者”的意象反而无法凸显。
马英九事后表示,这场对谈的进行跟原先预想的一样,并笑着自承“谢长廷的口才比我好”。他本来就不想在这个战场与谢缠斗,或许还有意刻画两人形象上的差异。不过媒体却认为,马英九不是招架不住,而是想顺势褪去相关议题的政治性,藉此营造更宽广的战略空间。
资料显示,蒋渭水为台湾宜兰人,生于一八九一年,病逝于一九三一年。在日本殖民统治年代,蒋渭水就读台北医学校期间秘密参加同盟会,一九二七年创办台湾史上第一个政党“台湾民众党”,对日争取台湾政经平等。
《联合晚报》发文说,蒋渭水成立的这个政党,并不具备现代民主政党的形貌、功能与意义,更多的是作为文化与思想的启蒙角色,以及民主政治意识的灌输,其目的可能更有着反抗异族统治的民族主义意涵,或者是殖民角落必定会产生的反压迫过程。
文章表示,由于最早重新评价这位被刻意遗忘的人物与历史,“蒋渭水”这名字的意涵已被民进党刻意独占。他们将蒋渭水的历史诠释权紧抓在手,以蒋渭水是台湾反对运动的先驱予以定格,然后将蒋的反对光芒晕染到自己身上,继承蒋所代表的反抗色彩与价值。
而国民党在民进党后来不断颂扬蒋渭水后,似乎才突然回过神来发现蒋渭水与国民党的历史连结,无形之中,又将蒋渭水置放于“孙中山的信徒”的定位,以资与民进党的论述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