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二月三日电 (记者 曾嘉)台湾“经济部长”陈瑞隆二日表示,台湾中国石油、中国造船公司将分别改名为台湾中油、台湾国际造船公司,均预定本月九日召开董事会修改公司章程。这一被岛内媒体称为公营事业“正名”的行为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国民党、亲民党认为此举除了浪费纳税人税金外没有实质意义,结果就是配合当局“去中国化”政策,满足想推动“台独”的人士。
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二〇〇四年十二月曾说,“把国际上容易与中国混淆的单位正名,首先由公营事业着手。”台湾“行政院”日前重启此议,民进党中常会也要求以“中国”为名的公营事业尽速完成正名。由于“台湾石油”、“台湾造船”名称均已有企业登记,“中油”将更名为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中船”将更名为台湾国际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书记长徐少萍三日说,当局有意将中国石油公司正名为台湾中油公司,中国造船公司正名为台湾造船公司,根本是“去中国化”与推动“台独”的作为,除了浪费税金外没有实质意义。
徐少萍在接受“中央社”采访时指出,正名仅凸显意识形态,看不到任何经营上实质效益。加上年关将近,台湾经济普遍表现不佳,民众年终奖金缩水,多花新台币上千万元正名,时机并不适当。这一配合当局“去中国化”政策的举动,只是满足想推动“台独”的人士,台湾人民为什么要拿辛苦赚的钱满足少数人?
台湾“经济部长”陈瑞隆表示“中油”、“中船”公司改名原则上应不至于花太多钱。亲民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郑金玲则指出,“中油”与“中船”两家这么大的企业体要正名,怎么可能不须增加支出?陈瑞隆的说法根本模糊焦点。
而据《中国时报》报道,根据这两家公司估计,为了正名所必须花费的经费,“中油”约为新台币七千万元,而“中船”也有二千万元左右。不过,“中油”两年前曾评估,如果所有识别、合约、招牌全更换,正名的直接损失是十一亿元,再加上放弃“中油”这个商标所造成的间接损失合计,约有三十亿元。而这次评估正名所需的七千万元,“中油”主管强调,是在名称变动不大,且相关的设施不全部更换,合约则依“发布通知、对方即接受”的方式下所做的估算。
“中油”工会更指出,公司若遇合并,或为了让公司经营更有绩效而正名,这是可以讨论;但现在是因为政治介入而正名,工会反对因政治因素而正名,工会将在下周召开全员大会,讨论后续抗争。这位工会干部更指出,“中油”正名仍有些看不见的风险,例如,“中油”与卡塔尔天然气合约以前订的价格低,卡塔尔方面一直要求修约,“中油”此时更名,对方可以借机要求“中油”修约。
此外,“中船”的正名,也要大费周章。一位主管说,“中船”的大吊车上面“中国造船”每个字母有六米高,大吊车总宽度达一百三十三米,未来上面字样全部要改;用了几十年的“中船”,现在突然不能用了,很多员工及客户都会不舍、不习惯。
据悉,“中油”与“中船”已经敲定将于二月九日举行董事会讨论。因为“中油”是百分之百官股的公营企业,因此董事会通过后就完成正名。“中船”则是因为有部分民股,因此下周董事会通过后,还必须等到三月召开股东会认可,才算正式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