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29日电 岛内高中新学期开始使用的新版历史第二册《中国史》用词将大修改。其中将《本国史》改称《中国史》,过去惯用的“我国”、“本国”、“大陆”等用词,全改为“中国”;清末具革命正当性意涵的“起义”,如武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一律改为中性用语的“起事”,内容并加入“两岸分合”和“统独”议题。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此外,统编本时期冠在孙中山之前的“国父”一词、以及提到“国父”、孙中山先生时,前面空一格以示尊敬,也全从新版教科书中消失。
而为了所谓“超然、客观地撰写中国历史”,汉朝“征伐”或“征讨”匈奴,改为“攻击”匈奴;“秦始皇并灭六国,统一天下”中的“统一天下”删除。
统编本时期的“本国史”教材,“统一中国”是“历史的展望”,但新版教科书明文“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成了“历史口号”,“统独”及两岸分合议题一并编入教材。
据了解,1999年以前的高中历史教材,采“国立编译馆”主编的统编本,第一、二、三册“本国史”,第四册近代世界史,供高一、高二学生使用。之后开放审定本,“本国史”改为“包含台湾史在内的中国历史”,分上、下二册,供高一学生使用。最新的课程(也称为《九五暂纲》)从去年9月开始实施,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历史课程。
第一册是崭新的所谓《台湾史》,过去的禁忌话题《旧金山和约》和《中日和约》编入教科书;第二册是“不包含台湾史在内的中国史”,通过审定的包括康熹、三民、龙腾、翰林、南一等五个版本。
因为《中国史》浓缩成一册,于是采取“略古详今”的原则编写,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文化,一直编写到目前的两岸关系。“略古”之下,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从《中国史》中消失了;夏、商、周三代以及长达400年的魏晋南北朝要在一节课50分钟教授完毕。
此外,因为“详今”,明末以后的中国历史大约占整册教材的一半;但因仅一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史迹也消失了。
报道说,新出炉的教科书,基本上是站在“两岸分治”的基础上撰写,以往视为禁忌的“统独”及两岸分合议题进入教科书。如翰林版教科书写道,“台湾何去何从是一项大哉问;但是‘台独’是否引发战争?如何保障台湾不被并吞?如何维持现状?如何与对岸交往等等问题,一直困扰台湾人民。”龙腾版写道,“两岸基于历史因素与政治现实造成隔离,未来‘分’或‘合’的走向,目前实难预料。不过,无论中国大陆地区或者台湾,若想要维持内部的繁荣安定,并且在全球化中成为要角,和缓的两岸关系是一个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