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华人导演李安 中新社发 李鹏 摄
中新社台北十月八日电 题:听“晚熟”李安谈成长的烦恼:我的反叛期从四、五十岁开始
中新社记者 李佳佳 黄少华
近年来,奥斯卡金像奖导演李安每每有新作出炉,总会引发话题。《断背山》中的同性恋情节,《色戒》中的裸露场景,这个以东方文化审美征服全球的华人导演在拍摄的电影中常有离经叛道之举,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副内敛、单纯、温文尔雅的形象。
八日晚,李安携新作《制造伍德斯托克》(台译《胡士托风波》)赴香港大学教授台北之约,以“这一路走来的我——从台南的泥土谈起”为题,分享他成长中的烦恼,也透视他不为人知的反叛内心。
看李安的电影,很多人“觉得有什么被触动了,一时也说不上”,放在心里,慢慢酝酿、翻搅直至沉淀,在人生的某个重要时刻,悄然浮上心头。听他的谈话,也有相同感觉。
李安的文化基础在中国,出生于台湾的屏东,父亲是江西人。自小,李安就蒙受来自父亲的教诲,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因此父亲的形象在他心中根深蒂固。
“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就静静地坐在那里,咧着嘴笑着。到了早晨,从不下厨的父亲去菜市场,亲自买回来一只鸭子做给母亲吃,他是那么地开心。”当然,身为家中长子,李安始终无法躲避宗族系统带来的传承压力,在父亲看来,长子需要做的就是把书读好,可“我学习不好,整个高中三年,我都在躲避身为校长的父亲,我不知道看到他是叫爸爸,还是叫校长,或者需不需要敬礼。”不鼓励李安拍电影,就算他后来拿了奥斯卡奖,可在父亲心里总还是有种“该做些正事了”的感觉。
“我第一次‘纯真的丧失’源自于电影《处女泉》。”熟悉李安的人都知道,他奉瑞典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宛若神灵,甚至在筹拍《色戒》最为艰难的阶段,李安还一个人不远万里跑去观摩伯格曼的影展,为的仅是得到这位老导演一个鼓励的拥抱。
李安不讳言自己当时一度纳闷与迷惘,三十五年前正是伯格曼的《处女泉》将他的“纯真”拿走了,并给了他最阳刚的东西,但如今的感觉却恰恰相反。“他的拥抱给我更多的是一个母性的感觉,”李安说,“但没过多久,我明白了,其实生活就是如此,它就好比走了一圈,”因为伯格曼的这个拥抱,让濒临崩溃的李安充足了电,这才有了之后的《色戒》。也正因为此,李安曾诚恳地说:“我的电影《色戒》献给伯格曼。”
如今,功成名就的李安开始进行全新的尝试,在新片《制造伍德斯托克》中,他大胆起用新人,并着手从未有过的喜剧创作。对跨文化的驾轻就熟、对戏剧处理的留有余地,现在的李安会说“人生的课程要一步步地走,要给自己回转的余地,也要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
坦承自己属于“晚熟”的类型,李安说他的反叛期不在十几岁的年少时,反而从四、五十岁才开始。然而反叛过后呢?他说他用电影探讨人生,并一直在寻找人生的意义,“我用一个个故事、一部部电影去诠释这个没有答案的答案。”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