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赴台大势所趋 绿营到底要顽抗多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陆生赴台大势所趋 绿营到底要顽抗多久?
2010年04月21日 08: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攸关大陆学生赴台上学和承认大陆学历的3个法案4月21日将再次摆上台湾“立法院”议程。上一次,民进党“立委”以瘫痪议事的手段阻止法案审查,此次又扬言“绝对拒审”。4月20日,台湾9位大学校长联袂举行记者会,呼吁民进党停止无理阻挠,让教育松绑,给台湾机会。

  大学校长的呼声

  根据台当局教育部门规划,如果“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及“专科学校法”在本会期三读通过,今年6月就可以开放各大学硕、博士班招收陆生,本科则可望在明年9月招收陆生。

  陆生赴台万事俱备,唯欠东风。上一次审查“陆生三法”,民进党“立委”以锁门、霸占讲台的手段,让“三法”根本进不了审查程序。连日来,当局教育部门为法案过关不断展开游说。但是,民进党“立委”19日召开记者会表示,将在“立法院”“抵死阻挡”“陆生三法”。反对理由还是那几条:“侵占台湾人就学机会”、“影响台湾人就业”、“文化统战”……

  20日,台湾9位公私立大学校长一起出现在“立法院”举行记者会,呼吁民进党停止杯葛“陆生三法”。他们强调,这项松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校长们表示,开放陆生来台,有助于岛内大学发展,更影响不到岛内学生升学。由于少子化和大学扩张原因,台湾大学资源日渐呈现过剩趋势,招不到学生的状况十分严重,一些大学处境困难。

  校长们也提出,学生的全球流动已经是不可抵挡的潮流,台湾不该限制自己,更不能置身事外。政治大学校长吴思华说:“卓越的根基就在多元,当全世界的大学都把大门打开,台湾却对陆生关起门来,未来在大中华经济区域上,台生如何竞争?”

  大陆学生学风勤勉,也备受校长们肯定。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说,陆生来台对本地的学风有激励作用,影响一定是正面的。世新大学校长赖鼎铭说:“台湾争取陆生,不只是在争取生存权,也在争取顶尖的权利。”

  私立技专校院协进会理事长、岭东科大校长陈振贵指出,该协会曾经统计过,在招收陆生上,他们的成员是百分百赞成,在承认大陆学历上,则有九成以上支持选择性开放。

  大陆思维有前瞻性

  大陆学生迟迟不能赴台,大陆却已打开了台生登陆的大门。国台办发言人上周宣布,从今年开始,大陆123所大学接受台湾高中生以学测“顶标级”成绩申请入学。这一消息在岛内引发热议,有媒体评论说,大陆动作之快、政策之前瞻,更凸显台湾步履蹒跚。

  岛内媒体指出,大陆这项措施,将使台湾有意赴大陆求学的高中生能专心准备学测考试,无须花大力气准备大陆“港澳台侨联合招生考试”,更简化了台生到大陆读高校的程序。

  岛内教育界认为,相对于大陆的快步伐,台湾迟迟不松绑教育制度,恐怕会“输在起跑线上”。台湾清华大学教务长唐传义建议,当局至少应开放采计台湾赴陆交换学生的学分,让台湾有能力培养具备两岸经验的人才。

  台大教务长蒋丙煌也说,大陆“抢台湾人才”,台湾学校只能干瞪眼,什么事都不能做,一来一往相形见绌,当局应加紧脚步,开放陆生来台。

  民进党“立委”的意见与教育界恰好相反,“立委”李俊毅说,大陆在“利诱”台湾优秀学生;管碧玲则称,大陆要“榨干”台湾的教育、经济命脉。他们宣称,既然大陆来“抢人才”,就更不能开放陆生来台和承认大陆学历。

  岛内舆论质疑,按照民进党的逻辑,台湾应该也“利诱”大陆学生,“榨干”大陆教育才对,为什么又要拒绝大陆学生来台呢?大陆吸引台湾学生,民进党要骂,台湾接纳大陆学生,民进党又要骂“浪费教育资源”,这究竟是什么逻辑?

  陆生赴台大势所趋

  开放陆生来台已是大势所趋,绿营负隅顽抗的空间不大。

  岛内舆论认为,在少子化的情势下,台湾的公、私立学校面临危机。放眼亚洲市场,就属大陆机会最大,民进党即使以政治立场为前提反对,当学校一间间因招生不足而倒闭时,绿营恐怕也无法自圆其说。

  舆论说,其实,两岸学校交流早已经进行很长一段时间,尽管只是6个月内的交换学生,彼此交流的过程中无法承认学分、颁给证书,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校的交流和合作早已经扩大,日前台湾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办高级管理人员(EMBA)专班,未来即使“陆生三法”不过,类似的合作一定会如雨后春笋,在这种情况下,又岂是民进党在会议室把自己锁起来可以阻挡?

  舆论指出,对开放陆生来台及承认大陆学历的杯葛行动,不过是绿营对深绿支持者的交待。而对蓝营来说,通过“陆生三法”则是迫在眉睫,必会全力争取。这是抢救台湾教育产业,更是兑现马英九的竞选承诺。(闵喆)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