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两岸签署ECFA 共享和平红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两岸签署ECFA 共享和平红利
2010年04月06日 09:1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4月1日,两岸商签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第二次两会专家工作商谈在桃园大溪圆满结束。协商成果丰硕,取得多项共识,双方同意加速推动协议商签,并尽快在大陆举行第三次协商。

  这次商谈,让ECFA议题再次成为岛内焦点。

  一项岛内最新民调显示,ECFA是今年岛内民众最在意、最关注的话题。台湾《商业周刊》说,“没有一个人能躲过ECFA的影响”。

  ECFA,一个经济议题,何以在岛内会产生如此高的关注度?它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协议?对岛内对两岸关系意味着什么?

  ECFA的由来

  ECFA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的英文简称。它涵盖两岸间主要的经济活动,包括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原产地规则、早期收获计划、贸易救济、争端解决、投资和经济合作等,目的是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

  早在2005年4月,国共两党领导人举行会谈,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揭示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五项愿景其中一项就是:共同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其后,两岸各界有识之士不断探讨和呼吁,两岸应以签署协议的方式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

  近年,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台湾岛内呼吁海峡两岸尽快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的声音不断高涨。

  专家指出,CECA是两岸经济整合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互利双赢的两岸经济合作,更是一项提升台湾经济竞争力、避免台湾经济边缘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于是,2008年大选,CECA成为马英九的重要政见之一。

  然而,岛内泛绿阵营在意识形态主导下,将这一惠及台湾经济与人民利益的经济合作事业高度政治化,全面污名化,认为此举是“倾中趋统时间表”,是“卖台”,表示坚决反对,还提出要通过“公民投票”来决定两岸是否要签署CECA的主张。

  针对泛绿阵营的反对,马英九当局在进行澄清与适当调整做法的同时,一再强调不会改变签署CECA的基本政策方向。马英九公开表示,两岸签署CECA是他选举时的政见,当然选后要实现,至于有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大家可以表示意见,但不赞成用“公投”方式决定CECA。

  为争取岛内民众对CECA的了解与认识,2009年2月27日,马英九接受台湾年代电视台专访时对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名称进行了重新定调,确定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马英九强调,协议内容是经济合作,是一个“架构性的协议”,有共识的部分先签署。

  大陆方面从两岸关系发展的现实出发,正面回应马英九关于CECA的提议。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期待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两岸可以为此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这是大陆首次明确提出两岸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概念,也是对马英九提议的善意回应。

  尽管马英九将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名称调整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但两岸经济整合或制度化合作的内容不变,两岸共同推动的方向与立场不变。

  2009年12月22日,海协会海基会恢复协商后的第四次会谈上决定,第五次会谈于2010年上半年举行,双方同意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列为第五次会谈议题。

  2010年1月26日,ECFA首次两会专家工作商谈在北京举行,会谈重点在讨论有关ECFA的中英文正式名称、未来ECFA协商时程、基本架构与分组等程序议题。

  ECFA上路,建立两岸经贸的制度化安排也迈出了实实在在的第一步。

  “台湾民众可以放心了!”

  ECFA,一项如此专业的议题,能在岛内引起广泛的关注,相当程度上,这要归“功”于岛内绿营的刻意炒作和借题发挥。

  民进党一开始就反对CECA,继而又反对ECFA。为什么反对?民进党说,ECFA“卖台”。怎样“卖台”?民进党说,ECFA将让台湾从此过于依赖大陆、“一中市场”的ECFA会让台湾人失业,ECFA会让南台湾破产、边缘化……为此,他们还发动ECFA“公投”连署行动。

  岛内舆论指出,民进党连协议内容是什么都还不清楚,纯粹为反对而反对。

  “民进党高层并非不知ECFA对台湾是利大于弊,但绝不会在临近的‘五都选举’中放过这个好题材。而且,为了选举的短期政治利益,民进党的政治操弄还会一直玩到2012年。”台湾政治评论员蔡逸儒道出了绿营反对ECFA的政治企图。

  当然,岛内也有一些业者看到了ECFA商签的利好,却也担心ECFA可能会对部分岛内产业,特别是会对弱势产业、农业产业等造成冲击。

  “ECFA就像带刺的玫瑰,想只得芬芳却不被刺伤,终究两难。”

  考虑到ECFA在岛内引起的不同声音,在进行首次商谈前,两岸研究机构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估,并且分别发表了有关ECFA研究的结论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商签ECFA对两岸部分产业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从长远和全局角度看,该协议对两岸贸易和经济增长都具有正面和积极作用,应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逐步推进。

  为了让民众更清楚理解ECFA,台湾当局也积极宣导。

  3月18日起,一部短片在台湾无线电视台开播,宣传ECFA“帮助人民做生意,提升台湾竞争力”的积极意义。

  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3月连续两周下乡说明ECFA,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吴敦义也随后展开了宣讲行程。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已举办了470余场针对产业界、劳工界及社会大众的座谈会。

  马英九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也已经敲定在4月底前举行ECFA电视辩论。

  针对岛内民众关切的问题,大陆方面不断释放善意。

  2010年农历春节到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看望台商时说:“现在两岸正在商谈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一件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好事。在商谈过程中,我们会充分考虑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农民兄弟的利益,把这件好事办好……”

  2月27日,温家宝总理接受专访表示,大陆将充分照顾台湾中小企业和广大基层民众的利益,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利益。在这些方面,大陆可以做到让利……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再次表示,要让利给台湾。这种让利,比如通过减免关税,通过早期收获实现。另外,也要做出让台湾农民放心的事情。“因为我们是兄弟。”

  对此,有岛内媒体发表评论指出,大陆高层对承诺的恳切重申与强调,充分展现了大陆方面的善意与诚意,这有利于包括基层民众在内的台湾各界更明确地了解大陆方面的政策和商签协议的重要性、必要性,将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大陆的郑重承诺在ECFA第二次商谈中得到了切实的落实。商谈结束后,台湾行政部门大陆事务负责人赖幸媛愉快地宣布:岛内民众普遍关注的“不扩大大陆农产品来台”、“不开放大陆劳工来台”、“保护本土弱势产业”等都得到了大陆方面的正面积极回应,“台湾民众可以放心了!”

  签署ECFA:分享和平红利

  两次ECFA的专家工作商谈进展顺利。岛内媒体乐观预测,以目前形势研判,ECFA今年上半年签署的概率很大。

  那么,签署ECFA,对台湾对两岸关系有何意义?

  ECFA有望打通台湾出口的任督二脉,避免台湾产业面临空洞化及边缘化的问题。台湾政治大学副研究员汤绍成表示:“ECFA的签订有其必要性与急迫性。台湾由于地缘地位与人文因素,两岸经贸协作乃全球化潮流中的必然选择,尽快签署ECFA不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更可以争取和平红利,并扩大台湾参与世界市场的机率。”

  ECFA签署有望牵动岛内经济发展和转型。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指出,两岸经贸自由化可使台湾的GDP增加1.83个百分点,效益大约是发放消费券的3倍。ECFA签订后7年内,可为台湾带来约89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外资、陆资来台,股价、房价可能会上扬,劳工加薪在望。

  “中经院”副院长刘碧珍认为,ECFA除了为解决台湾经济困境提供一线契机,更为重要的是,ECFA签署后,大陆将为台湾品牌、服务贸易出口提供绝佳舞台,让台湾有机会摆脱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相对弱势,台湾产业也可借机进行产业升级及转型。

  岛内媒体评论说,ECFA的签署,标志着两岸关系率先在两岸经贸关系上有了制度性突破。这将为日后两岸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极重要的基础,更将大大推动两岸各自经济增长和两岸关系的长远和平发展。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指出,ECFA更多的是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个方向性、原则性、程序性的框架东西,所以ECFA的推动是一个长期过程,可能要5年、10年甚至20年,签署后的下一步就是要不断地完善、充实、落实。另外,即便ECFA签署后,两岸经济合作还是会面临很多困难,还是会有很多挑战,还有很多领域需要继续推动。(李炜娜)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