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东:和平发展深得民意 是两岸民心所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徐博东:和平发展深得民意 是两岸民心所向
2010年01月08日 15: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由中国台湾网、东南卫视主办,腾讯网独家协办的“2009年两岸关系十大新闻”评选结果揭晓,两岸共同应对金融危机、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会协商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等反映2009年两岸重要合作交流的新闻内容纷纷入选,中国台湾网就此专访台湾问题专家徐博东教授予以点评。

  徐博东教授认为:2009年,“胡六点”得以很好贯彻落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轨道总体上健康良好并深得两岸民意,两岸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取得显著成效,经贸关系更加紧密,民间交流空前热络,两会协商机制进一步形成,两岸同胞充分分享了和平发展的红利。展望2010年,他认为,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势必将成为又一重要举措,也将是台湾经济防止进一步边缘化,重新起步的契机。

  贯彻“胡六点”第一年 两岸和平发展大局健康良好

  2009年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第一年,徐博东表示,在这一年,“胡六点”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两岸各项交流取得实质进展,虽然受到“台独”势力、达赖访台等事件的干扰和影响,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基本上保持了健康良好的发展趋势。

  他分析说,2009年两岸两会进行了两次协商,签署了6项协议;召开了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和首届海峡论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突破60万;“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也把敏感政治议题在岛内进行探讨,小有突破……这些都是对“胡六点”的具体贯彻和落实,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胡六点’应该看成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陆方面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基本方针。”徐博东教授认为,只要两岸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原则和“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来推动,就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有任何动摇或改变。

  共御金融危机 两岸经贸关系逐步迈向深入

  2009年是两岸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关键年。徐博东引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表示,“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台湾和大陆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家园,面临汹涌全球的金融危机,理应互相帮助。

  徐博东说,金融危机固然使两岸经济、特别是台湾经济面临重大挑战,但是两岸在共同应对危机的互动合作过程中,建立起更多的互信,使坏事变好事,比如两会签署的6项协议,除推动两岸经贸合作的本意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有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目标在内,“这对于两岸经贸关系迈向深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未来两岸经贸关系最终走向正常化、制度化打下了重要基础”。

  两岸民间交流热络 说明和平发展轨道深得民意

  对于2009年两岸热络的民间交流往来,徐博东认为,这得益于两岸重回“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重新建立,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

  徐博东说,包括海峡论坛、赴台旅游、自然灾害面前的血浓于水互帮互助,这些基础工作都对加强两岸民众交流、增进了解、消除敌意,联络感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轨道健康良好,两岸民间交流定会进入新的阶段。

  “任何政策都要得到两岸民众的积极拥护和赞成,才能够往前推动。”徐博东说,和平发展是关乎人心向背的民心工程,应以两岸民意作为基础,而一年来两岸民间交流往来如此之热络的实践证明,和平发展的轨道深得两岸民意,是人心所向。

  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台湾经济重新起步的契机

  今年“东盟与中国自由贸易区”已经启动,东亚区域整合走出重要一大步,势必对台湾经济带来非常大的冲击。徐博东分析指出:大陆急台湾之所急,加紧与对岸进行ECFA的协商和谈判,这也是大陆和台湾共同维护好、建设好共有家园,帮助台湾经济走出困境的又一具体举措。

  徐博东认为,目前的两岸经济关系,迫切需要一个整体性的、彼此共同遵守的框架,而ECFA的商签,正是为可长可久的两岸经济领域的往来制定一个制度性框架,如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就会更加稳固,有规律可循。

  徐博东说,对台湾而言,ECFA的商签适应其经济的发展,对其经济有利,可有效防止台湾经济进一步边缘化。“这是台湾经济重新融入东亚经济大环境的契机,是其经济重新起步的契机”。

  “我对两岸今年签订ECFA是乐观的。”徐博东说,这是台湾经济必须走的一条路,也是两岸大势所趋。(记者 钟宝华)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