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舟:关于对台决策思维战略调整(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李逸舟:关于对台决策思维战略调整(4)
2009年12月22日 12:51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五、“统独”矛盾的表象与实质

  1.受地域人口比例、总体实力对比、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历史文化传统及发展趋势以及地理环境等等基本因素制约,台独根本就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台独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具有现实的危险,那就是大陆本身出现大的问题而自顾不暇;但中国正处于整个历史循环中全面复兴的上升阶段,生命力与内聚力空前强盛,对台湾的影响力与涵盖力日益扩大。在作者看来,即使台湾哪天真的宣布独立,也仍然只能是表示与我对抗的一句空话;作者唯一担忧的,是那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在群情舆论下被迫中断了现代化建设。

  2.台湾独不了,其实连李登辉那样的极端台独分子也心知肚明。2003年4月5日李登辉为一群台独分子讲课,大放厥词大谈急独,但当有人私下问他对大陆太刺激会不会引来危险时,李称:中国要统一还早,台湾要先站得住,不能被欺负了(中央社当日电)。其他如陈水扁声称“一个中国原本不是问题”、谢长廷在陈水扁初次上台后所称高雄厦门为“一国两市”、民进党“立委”陈昭南建议废除“台独纲领”等等,都是这种心态的反应。台湾名作家李敖在凤凰卫视的节目中,则干脆将岛内“统独”斗争称之为骗人的“伪议题”,还说国民党太正经、不会骗。李敖近似狂狷的言论,其实也透露出相当的真理。

  3.特别是我与“瑙鲁”建交、“非典”期间两岸在国际上的斗争等等,极大地加深了岛内民众对我的敌视与仇恨,成为陈水扁依靠与我对抗获取胜选的社会基础。

  4.所谓“文化台独”、“渐进台独”不足为惧。与改几个街道名称等等相比,真正要“去中国化”,恐怕得所有台湾人不讲中国话、不写中国字、改变最基本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这即使行得通,恐怕也得几代人的时程。有一种看法说得好:与大陆地理上靠得太近,是台独永远无法摆脱的宿命。

  5.不少论者为了凸显台独的复杂性,常常将台独的根源追溯到日本统治的“皇民化”,或者是战后国际上曾经出现过的“台湾地位未定论”等等。这固然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在台湾经历了“二二八”事件及国民党数十年的白色恐怖、经历了两岸关系数十年的僵持对抗之后,再以这些理由来解释台独,就失去了起码的说服力,甚至无异于回避矛盾与推卸责任了。

  6.这次台湾选举前夕,作者曾对有关同志讲过两句话:……如果泛蓝真的上台,我们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同泛蓝就一个中国问题进行妥善的“对接”,要绝对避免泛蓝上台后我们又一步步走到批判“连宋”搞分裂搞台独的地步;甚至极而言之:如果泛蓝上台,由于他们毕竟还在讲统一,所以不论他们说什么、提什么,我们都要认定他们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关键是该做什么做什么,该三通就三通,该谈判就谈判,因为大格局、大趋势在我们手中,他们说什么提什么其实都不具有根本的意义。今天作者再补充一点:这个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对民进党也适用。

  六、台湾人特殊的历史遭遇及由此生成之二重心理结构

  1.这里所指台湾人,先讲在岛内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本省人”。不论就血缘、地域还是历史、文化而言,台湾人无疑就是中国人。但由于过去整整一个世纪中台湾人特殊的历史经历,使他们在两岸统一问题上形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二重心理结构,对祖国中央政府存在一种非常独特的恩怨情仇。了解并解开台湾人这一历史情结,仍然是我们争取民心、“激活”台湾人中国认同的关键所在,也是两岸关系能否缓和稳定、和平统一能否逐步达成的关键所在。

  2.世纪初:被母亲抛弃的无奈。1895年甲午战败,清政府为求自保割弃台湾。当时岛内军民哭天抢地,泣求中央政府勿将他们抛弃于东洋。因清政府在日本淫威下极力撇清同岛内抗日军民的关系,甚至将逃脱到福建沿海的抗日领袖绑交日本人杀头(如简大狮),他们被迫自行组织奋起抗日。其中短暂出现过的“台湾民主国”,因无“国”可依被迫宣布独立(已没有资格自称中国人),但仍以“永清”为年号,明示“永向大清”心志。

  3.世纪中:回归后的双重幻灭。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台湾人民表现出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当时中国身为“五大国”之一,更增加了他们的乐观与期待,“全岛鼓乐,数月不绝”,“我们终于又可以做堂堂中国人了!”民族主义达到高潮。可惜的是,他们迎接来的“国军”远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军队,而是一支被历史学家形容为“惨胜”的部队,同时弥漫于中国大陆的封建、腐败、官僚、特权也跟着接收大员涌入台湾;国民党接收人员在台湾上上下下大搞“五子登科”(所谓金子、房子、车子、女子之类),而生居于此地的台湾人却由于不受信任、许多人已不识中文不懂国语等原因,继续处于社会的边缘与底层。台湾人于日本统治时期生长出的对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渴望,至此双重破灭。

  4.世纪末:“民主”业已实现,“民族”再临抉择。这是继半个世纪前民族主义理想破灭后,台湾人再一次直接面对祖国,进行再一次抉择。不同的是,上一次开始时是带着欣喜无条件地回归祖国怀抱,这次则多了一项“对等与尊严”的坚持。与上一次相同的是,作为祖国一方的言行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他们的进退取舍。而在全局战略上占据的主动,则使我们能够对十分在意祖国态度的台湾人展现比以往更大的包容。新世纪是一个乐观的世纪。在历史的长线上,我们听到了两岸融合的深沉脚步。

  5.台湾人特殊的历史经历,使他们在两岸关系和统一问题上有主要以下几种心态。

  一是弃儿心结。如同一个孤儿,被母亲抛弃,之后经过自己艰难挣扎长大了,而且出息了;这时候谈到认祖归宗,他很自然会抱持一种可认可不认、可归可不归的态度。在此情况下,要真正促其回归就须在两方面具有同等的力度。首先是阻断其不归的后路,同时必须以亲情感化,以母爱滋润,甚至某种程度上让他以一种自主自愿、荣归故里的姿态回家。如只是声色俱厉说你必须回来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则必然导致其心理逆反。从历史的总体脉络看,是祖国有负于台湾人民,而不是台湾人民有负于祖国。祖国有责任帮助台湾人民尽早卸下台独的包袱。

  二是强烈的“出头天”思想。这一思想反映在两岸关系现实上,就是认为“一国两制”是对台湾地位的“矮化”,拒不接受地方政府的定位,强烈执着于“尊严与平等”,突出表现是许多人可以接受血缘、历史、文化及未来的中国,但对目前“政治”的一个中国则不愿承认(因为“中国”在国际现实中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非“中华民国”)。

  三是明显的西方制度认同。台湾人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大陆未来诱人的发展前景。但是,他们在根本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上还是认同西方的模式,并一厢情愿地认为大陆将来也会走上那条道路。体现在两岸关系取向上,就是希望两岸制度及生活水平接近后再谈统一(即所谓“未来的一个中国”),现阶段则两岸“分治”。这是“维持现状”成为所谓台湾“主流民意”的深层社会基础。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