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马英九高票当选国民党主席,这为马英九提升执政绩效、推动国民党改革、竞选2012年连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机遇,但也因党政“一肩挑”而不得不承担更多压力和风险。未来,在两岸关系和国共两党关系上,“马英九色彩”将渐趋浓厚。
有助于落实施政理念和竞选连任
马英九兼任党主席目的在于借“以党辅政”扫除执政障碍。“党政合一”后,马将有更多的空间处理相关问题,为其落实施政理念、推动国民党改革、2012年竞选连任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首先,马兼党魁后,全权掌控党政军大权,拥有庞大的党政经验、资源与能量,成为台湾政坛新时期的政治强人。这有助于其协调、理顺“党政”关系和“行政立法”关系,施政理念难以落实的局面将有所改观。
其二,马掌控了党机器,就等于操纵了党内政治资源分配权,从而有利于为其3年后竞选连任提前进行党内政治布局。同时,马以党主席身份带领国民党进行年底县市长和明年“直辖市”市长选举,若战绩理想,既可为马累积选战经验,也可以扩展地方人脉和实力资本,等于为竞选连任铺路搭桥。
第三,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党务改革一直没有明显进展,这既不符合马英九“廉洁、效能、革新”的理念,也不利于马借用党机器进行连任部署。马兼任党主席,无论在权力范围、资源享有、政治历练等方面,与2005年首次担任党主席比都不可同日而语。此时的马英九要改造国民党应该是事半功倍。未来,马若能展现改革魄力,在国民党积弊已久的黑金、派系、腐败、党产等问题上有所作为,必将提升国民党的形象,马英九的个人声望也将明显攀升。
将面临权力与责任的政治风险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党政合一”有望实现岛内强政励治,但也使马英九面临着多重政治风险。
一是“缓冲地带”消失,民意压力增大。兼任党主席走向第一线后,所有责任必须一肩扛,不能再将施政失误归咎于党政运作不顺。未来行政、“立法”、军队任何一方出现问题,抑或县市长、“直辖市长”选举战绩不佳,马必须负全部责任,无可推诿,若处理不当,必将严重削弱其领导权威,增加连任难度。
二是国民党改革成效攸关马的形象及执政绩效。赋予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新形象是马兼任党魁的重要诉求。马能否落实“宁可输掉选举,提名也不能有负社会期待”的理念,年底县市长选举是试金石。未来,如何处理党产、世代交替、提名制度、精简组织等国民党痼疾,平衡党内各派利益,改变酱缸文化,提升政党形象,更是摆在具有“不粘锅”称号的马英九面前的重大挑战。若以上改革“雷声大、雨点小”,不仅不能借“党政合一”提升执政绩效,反而将成为马竞选连任时甩不掉的包袱。
三是民进党将强化“打马”力度,考验马处理朝野关系的智慧。李登辉时期的“党政合一”导致“黑金”政治,陈水扁时期的“党政合一”则导致贪污横行,马英九能否在独掌党政军大权后,谨守分际,走出一条不同于李、扁的新路,将成为绿营严苛监督的重点。此外,马兼党魁后,如何在不损害国民党利益的情况下,处理好与民进党的关系,从而降低蓝绿对抗,也是马今后一大考验。
两岸关系中“马英九色彩”将更突出
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将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出于政治需要将更加凸显其在两岸关系上的个人意志。
首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历史潮流,也有利于马巩固执政基础,因此马将继续执行灵活开放的两岸政策。马在当选党主席后强调,未来仍将继续推动“国共平台建立的两岸论坛”,“至少替台湾海峡带来数十年的和平”。胡锦涛总书记发贺电祝贺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马随即致函回复,强调今后仍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促进“两岸持续发展与繁荣”。
其次,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将凸显马的个人意志。马首次担任主席期间,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多倾向于“连规马随”,连战是国共平台的积极推动者。2008年马上台后,吴伯雄主席承担这一角色。马兼党魁后,即便不直接参与国共平台,也必将是推动这一平台运作的国民党方面的第一责任人。但是,在两岸关系和两党关系上,马将继续凸显“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理念,更多地从巩固其执政基础以及竞选连任的政治需要出发,这也是马给胡锦涛总书记复电中强调“正视现实”的根源所在。
第三,“胡马会”短期内难成行,国共平台将以新形式登场。马兼党魁让台湾社会对“胡马会”的期待增高,若“胡马会”成行,定是两岸关系和两党关系发展的一大突破,也会给马的历史评价增光添彩。但目前马仍有所顾虑,认为“胡马会”要“稍微谨慎一点”,国共论坛“不一定每次都需要由党主席出面”。显然,对马来说,两岸关系“走得稳比走得快更有意义”,在“胡马会”短期内难以成行的情况下,国共平台势将以新形式登场,马兼任党魁会对国共平台的运作及其成果的落实是否有积极作用尚待观察。
第四,“政党外交”可能成为马借机拓展台“国际空间”的重要手段。在台湾各政党看来,通过官方渠道拓展台湾“国际空间”较为困难、甚至难获成效之际,“政党外交”是一个很方便的平台。过去马担任国民党副主席时,“政党外交”是其专业领域。如今,岛内民众对拓展台“国际空间”意愿较强,马在“拼经济”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排除循民间渠道,借兼任党主席的身份之便加大“政党外交”力度,甚至将其作为与美国交往的“二轨机制”。若此,马能否在“党政”双重身份中合理把握“民间外交”分寸,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新变数。(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综合室副主任 张 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