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台北会见北美侨界代表时,针对两岸分别使用繁、简体字的现状,提出“识正书简”的建议;19日,马英九又提出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的主张,建议将繁简体两种字词语汇陈列比较,以利两岸互动。马英九连续针对简繁体字的问题发表看法,引起两岸舆论乃至海外华人社会的关注。
民进党的谩骂
马英九6月9日在会见侨界代表时说,台湾使用“正体字”(繁体字),但大陆使用简体字,他建议可采用“识正书简”方式,既方便两岸民众交流,又可以保存中华文化,希望两岸未来在这方面也能达成协议。
事实上,马英九过去在台北市长任内,推动重视“正体字”,如今抛出“识正书简”的建议,岛内支持“书简”者认为马英九的观点前进了一大步,是向大陆释放友善的讯息,表达要与大陆进一步良好互动的意愿。“意在加强认同,缩小两岸间的差异。”
国民党有“立委”表示,大陆有13亿人口,马英九此建议希望繁体字枝繁叶茂,希望推动大陆更多年轻人认识繁体字,希望进一步加强两岸民众的认同感。
但是,“识正书简”的建议遭到了民进党的强烈挞伐。
民进党“立委”管碧玲大骂马英九是“卖国贼”;“立委”蔡同荣也指马英九学秦始皇搞“书同文”,是配合大陆的“文教统战首部曲”。
民进党发言人郑文灿说,现在不只是“一中市场”,书写简体字等于文化也向中国大陆输诚。正体字是台湾书写的习惯,马当局没有必要把台湾改成和大陆“车同轨、书同文”。现在马英九连书写正体中文都不要,这显然是马当局要向中国大陆交心。
针对民进党的谩骂,有岛内学者指出,民进党的这种逻辑似乎意指若“识正书简”成为事实,台湾就完蛋啦,台湾就变天啦,套一句陈水扁的口头禅,有这么严重吗?“如果使用简体字会危及台湾安全,那么年轻人经常唱日文歌、英文歌、看韩国偶像剧,怎不见民进党出面制止呢?”“民进党喊得那么凶,不知道你们的主席蔡英文写信热衷用简体字吗?”
不能固步自封
“对于简体字,台湾不必排斥。”岛内有媒体理性分析说,“不可否认,简体字早已经走向世界。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
岛内学者认为,马英九的建议并不是着意地去改变台湾现在的文字生态,还包含呼吁台湾民众正确对待简体字之意。“其实,在台湾早有很多人为了方便,用简体字书写。简体字可以让很多识字不多的人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字。”台湾文化大学政治系教授杨泰顺说。
相较于绿营的猛烈批判,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6月1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表示,如何使两岸民众在文字使用上更方便交流,两岸专家学者可以积极探讨,充分论证“识正书简”问题。
范丽青说,关于繁体字、简体字的问题,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讲的是相同的语言,使用的是相同的文字。繁体字、简体字都是汉字体系文字,都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都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不同的只是大陆对部分文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
马英九为何提出“识正书简”的建议?
民进党执政时期,大肆操作政治意识形态,大搞所谓的“去中国化”。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由于他熟稔并尊重传统文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甚至穿着长袍公祭孔子和遥祭黄帝,特别是停止已往台湾当局的“去中国化”,大打“两岸”牌,为海峡两岸的政治互信营造了有利氛围。在两岸交流日益活跃的今天,提出“识正书简”无疑呼应了两岸进一步交流的需要。
还意味着商机
1956年,大陆在传统汉字基础上进行了汉字简化,之前的写法便称之为繁体字,同时排版方式也由传统的竖排改为横排。而当年的台湾执政当局始终对文字严加管控,坚持使用繁体字,禁用简体字,并将其视为意识形态问题。故而,上世纪80年代末,两岸刚刚开始往来之初,台湾民众,面对简体字,几乎完全不能解读其意。
随着两岸经济、文化、人员交往的日益频繁,台湾同胞对简体字逐渐不再那么陌生。2003年起大陆部分图书允许入岛,2005年2月中文简体字书店在台湾的销售金额大增,2006年9月“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台湾举办规模巨大的简体字书展。2008年6月两岸签署“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7月4日“周末包机直航”和“大陆居民赴台游”双首发,大陆人渴望的宝岛观光游终于变为现实,进一步推动了简体字在台湾的流行。
简体字在台湾不再是禁忌,这不只是因为简体字方便易写,也不只是为了一般意义上的沟通交流,其深层的原因是,简体字意味着“商机”!
位于高雄的和春技术学院,早在3年前就把简体字教学列入必修的“国文”通识课程中。站在未来谋职的需求考量,学生们反应还不错:“以后可能去工作用得到,如果想往大陆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和春技术学院主秘吕绮修说:“不管到世界任何角落去任职,他都有充分的能力去面对他的工作,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其实在绿色执政的时候,就已经把这课程排进去,所以跟意识形态没有关系。”
现在的台湾,书店里有简体字书籍,街头巷尾有简体字横幅,电视屏幕有简体字广告,旅游景区有简体字手册,饭店酒楼有简体字菜单,大专院校有简体字课程……简体字一改过去在台湾的地位,变得吃香起来!(徐 蕾)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