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中国风》:中华第一陵 血脉"根"相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六十年·中国风》:中华第一陵 血脉"根"相连
2009年06月26日 09: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西安六月二十五日电 题:中华第一陵 血脉“根”相连

  中新社记者 冽玮

  沮水傍、古柏环,黄帝陵,隐其间。

  在数万翠柏掩映下,一条蜿蜒青石小路,通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陵寝之地。拾阶而上,黄陵县祭陵办主任程良宝自豪地告诉记者,别看这条路不宽不大,却印满了来自海内外谒陵者的足迹。

  台湾“老幼”同祭拜

  “中华第一陵”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陵内既有明太祖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祭黄帝桥陵碑等古代碑文,又有孙中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的《黄帝赞》,毛泽东的《祭黄帝陵文》、蒋介石手书的“黄帝陵”碑刻。 据黄陵县祭陵办统计,全球华人大规模的寻根祭祖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二十几年来,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已逾百万,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

  陕西省台办副主任赵有奇对此感慨良多,一九八七年,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国民党老兵返乡探亲团于一九八八年一月率先来到黄陵祭祖。在他的记忆中,台湾前来祭祖的团队,年龄最小的是一九九六年一行七十四人的“台湾小天使访问团”,其中最小的只有五岁。而岁数最大的台胞林宪先生二00六年随原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前来谒陵时已逾九旬。

  二00三年,尽管非典肆虐,仍有台湾工党中央主席郑昭明等一百多位台胞前来参加黄帝陵公祭大典。 据介绍,台湾每个县市均建有黄帝庙,每逢清明节或是重阳节,台胞都要拜谒黄帝、祭祀祖先。今年清明节,马英九更成为六十年来首位在台主持遥祭黄帝陵的台湾当局在任领导人。典礼祭文除推崇黄帝功绩,表达对中华民族始祖的崇敬外,并且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美德。

  子孙在此 敬献心香

  步入宏伟的轩辕庙,“整修黄帝陵捐款资金”功德碑立于西偏院内,在捐资者中有不少台湾同胞的名字,见证着两岸同源血脉情。 一九八八年,台湾返乡探亲团团长何文德宣读的祭文:“愿我先祖,佑我华胄;同室止戈,永弃相残;再结同心,光大中华。”从中人们看到了不知多少渡尽劫波的兄弟,在这里“相逢一笑泯恩仇”。

  二00五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黄帝陵祭拜时宣读的祭文,“兄弟扶持成大业,廿一世纪振八荒;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朗朗犹在耳。

  今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参加清明公祭黄帝大典,成为六十年来中国国民党赴黄帝陵祭祖的最高级别人士。而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送给连战的精美青铜制品“轩辕圣土簋”,簋中所盛之土,即采自黄帝陵。

  在国民党要员中,于右任先生的黄帝情结也让人感念。他一九一八年回陕祭陵后,返南京即约友人搜集先秦以降有关黄帝事迹和传说记载,花十数年时间,分目编纂,详加考证,辑成《黄帝功德纪》,一九三五年出版,并留下了书黄帝本纪句的手书。可惜老先生等不及两岸打破隔绝,再祭黄陵便在台驾鹤西去,留下“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的悲悯。

  炎黄子孙林 千载轩辕情

  在离黄帝墓冢百米处,记者找到一片郁郁葱葱的青柏,李瑞环、李岚清、影星成龙,及港澳台同胞等谒祖团体均在此植下纪念树,以继先风。连战夫妇种下的纪念柏亦在其间。 中国人植树怀念先人,五千多年前,黄帝亲手种植的柏树,如今被列为“中华第一树”,立于轩辕庙中。正如孙中山先生在《黄帝赞》中写的“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据黄陵县祭陵办统计,近年已有两千多位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在桥山种植柏树。台湾已故名作家柏杨生前也委托其女种植了一株“连根柏”,他曾表示,就像把根深深地扎在了祖先的身边,仿佛身上也带上了福气与灵气,无论走到哪里,都觉得冥冥之中有始祖黄帝温暖的目光在注视着,祈祷平安与成功。

  不变的“轩辕”情结

  漫步在黄陵县,浓厚的黄帝文化氛围无处不在,对外人来说十分神秘,对普通民众而言,“轩辕”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人间烟火。 轩辕大道、轩辕宾馆、轩辕庙……连杂货铺货架上的酒也是“轩辕酒”。旅游纪念品摊主推销最广的是红色“轩辕带”,据说系于黄陵柏树上,可以扶正驱邪,保佑阖家安康。而独特的纪念品——“百家姓姓氏起源”碟,则令许多海外华人和台港澳同胞大兴追根溯源之念。

  这一点,来自台湾彰化陕西国民小学的校长张信尧笃信不疑,本着慎终追远,不忘根本的目的,二000年,他率领彰化县秀水乡陕西村访问团专程来黄帝陵祭祖,一行十七人均为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时,陕西籍部将马信的后人。

  有道是,黄陵古柏上的一束枝叶,在数千里外的台湾生根达三百余年。辗转流传下来的,是不变的“轩辕”情结。

【编辑:吴歆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