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写真:台北城南,文学的新地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北写真:台北城南,文学的新地标
2010年05月02日 10:15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台北5月2日电 题:台北城南,文学的新地标

  中新社记者 罗钦文 董会峰

  北京的城南,伴随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半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传世,以及书中温馨而亲切的生活回忆,成为了永恒的文学记忆。

  台北的城南,同样也留下了林海音从北京回到台湾后的寓居身影。虽然林海音自己没有写台北版的《城南旧事》,但台北城南一样是台湾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域,尤以同安街、厦门街、牯岭街一带,更是人文荟萃,风华无限。

  “知了知了你知不知/岛上的巷子有多深/多深是巷子的故事/拉你稚气的金锯子/锯齿锯齿又锯齿/试试巷子有多深……”缓缓穿行在台北城南,心里默默地想着、念着余光中《听蝉》诗中的句子,时光倒流,巷弄间的文学风景闪现眼前。

  余光中、王文兴、林海音、夏济安等等许多诗人、作家,都曾寄居、交游于此,或在此从事文学活动。在台北城南的厦门街113巷,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质朴生活,蕴育了他的“4个女儿和23本书”。后来,诗人还不时以文字追述那一段生活光景,如“厦门街的小巷纤细而长/用这样干净的麦管吸月光/凉凉的月光/有点薄荷味的/月光”的诗句。

  在城南的重庆南路三段,林海英创办了《纯文学》月刊、纯文学出版社,不遗余力践行着她的“纯文学”理念,并笔耕不辍、提携后进。就在那里,她家的客厅,总是高朋满座,而有“台湾的半个文坛”之誉。

  台湾小说家王文兴,和台北城南可以说是最有渊源的了。他在城南的纪州庵度过了他的年少时期,也如林海音一般将居住于纪州庵的生活记忆,写成了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变》的重要场景。

  纪州庵,坐落于台北城南的新店溪畔、同安街底老树群中,看似荒凉却埋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始建于日本据台时期的纪州庵,当年只是日本人开设、用于招待高级官员与士绅商贾的日本料理屋及艺伎馆,二战后收归为政府员工眷属宿舍;之后屡遭火患和拆除,至今仅剩离屋而已。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就在这纪州庵向外辐射的城南一带,许多艺文媒体、机构诸如《台湾新生报》、中国文艺协会、蓝星诗社、《文学杂志》、《现代文学》、《国语日报》等,均错落于此,引领时代风骚,潮涌文学脉动。洪范、尔雅、远流等知名文学出版社,更在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推出无数蔚为风潮、足称经典的文学出版物,镌刻下台湾文学出版的辉煌光景。

  老树依在,纪州庵的岁月风华不再。值得庆幸的是,在台大城乡所和同安文化森林促进会的奔走推动下,台北开始行动,着手修复和保护纪州庵古迹,规划营造一个文学的新地标“台北文学森林”。

  一栋崭新的仿古三层小楼“纪州庵新馆”,矗立在纪州庵古迹旁,就是台北创建文学新地标的起点。为期三个月的“穿越林间听海音——林海音文学展”,现正在纪州庵新馆展出。随之,“半个文坛,一代风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座谈会,余光中、王文兴主讲的“巷道的诗、河岸的小说”人文对谈,台湾文艺奖得主纪录片放映等系列活动将相继登场,细说旧时城南印象,释放城南人文气息。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追随城南文学之路的足迹,慢悠悠穿街走巷。跟文学一起游走于城南的福州街、重庆南路、牯岭街、厦门街、同安街一带,纪州庵•王文兴旧居、余光中旧居•蓝星诗社•《现代文学》旧址、尔雅出版社旧址、洪范书店、林海音旧居•纯文学出版社旧址等一个个文学地景,历历在目,依然可见当年文学风华的岁月留痕。(完)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