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百年“坐”的记忆:沙发曾被称文化椅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湾人百年“坐”的记忆:沙发曾被称文化椅子
2010年04月22日 17: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椅子也能是艺术品!图为去年以书法名家董阳孜的字画创作为题,香港设计家刘小康的《椅子戏 对无入座+座无虚席+金石无言》,它可任意变换造形。台湾《中国时报》图
    随著时代演进,椅子也有了多元样貌,每张椅子都有故事,图为台南县家具博物馆一景。台湾《中国时报》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4月22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小圆凳、长板凳、茶几椅、藤椅、太师椅、皮沙发、办公椅……你的一生,坐过多少形貌不同的椅子?“生活方式,决定了椅子的样貌与功能;时代环境不同,注定了椅子的蜕变。”台南家具产业博物馆馆长叶泰钦认为,椅子不只是家具配件,还是一种文化象征,依循著椅子的演进,就能窥见台湾的转变。

    早期制品 与大陆一脉相承

  台湾自郑成功父子开始,就延聘唐山师傅来台建造宫庙,家具技术也随之传入,因此,台湾早期的椅子与大陆一脉相承,不仅款式相同,材料上使用樟木、苦楝、乌心石等,漆绘为常见的装饰方法,装饰与雕刻也颇为精细。

  椅子坐起来舒不舒服,人的屁股最知道。历代椅子造型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叶泰钦举例,“清代坐高脚椅凳,又高又硬,原因是当时男人身穿长袍马褂,椅子若不做得高一点,就不便入坐。”

  日本统治时期,台湾开始引进日式及西洋的制作技法及流行元素,以往中国人惯用的八仙桌、四方椅渐渐消失,转而变成圆桌圆椅;日本统治后期,巴洛克装饰风格出现,沙发等西化舶来品也慢慢流入台湾,“最早,沙发被称为‘文化椅子’,大多出现在写真馆(摄影馆),许多摄影棚的老照片,常看到各种沙发。”作家陈柔缙解释。

  作家米果回忆台南老家那段座椅文化融合经验,“幼时我家最常用是六把圆板凳,从小就坐在没有靠背的凳子上,让妈妈餵饭吃,奇怪的是,小孩子也不会掉下来。”这些简单坚固的圆凳,全家用了十几年,还剩下两、三把堪用,“还有,我爷爷会自己用竹子、藤条绑小方凳。”

    竹藤桌椅 就地取材智能

  走过那段艰困年代,沙发成了“摩登家庭”的首选,米果三岁前,家里有几张胶皮沙发,“椅脚很低,大人坐在上面,膝盖可能会顶到肚子”。等到她父亲当上纺织厂厂长,搬进宿舍那天,“就有一张真皮的绿色沙发”。

  作家骆以军小时住在永和竹林路的日式房舍,他也深刻记得,客厅有几张单人的咖啡色皮沙发,“我们小孩子都很爱抠沙发椅面,手指慢慢在皮面上挖洞,把里面的黄色泡棉抠出来”,整张沙发坑坑疤疤,大人索性买了几张折叠椅,挡住沙发。

  时至今日,沙发仍是台湾人客厅里高度西化的明确证据。但在叶泰钦眼中,沙发并不适合台湾气候与生活,“台湾乡间遍地竹林,孕育许多竹藤编制的桌椅,这是老一辈运用智能,就地取材的生活方式,至今,许多乡下人仍习惯坐竹椅,不喜坐沙发。”

    真情陪伴 纪念价值无限

  近年来,各式塑料椅、铁制折叠椅、不锈钢板凳挟著大量生产的优势,进入台湾民众的生活;快速方便的自动化机器,使得传统椅子的制作技法渐被取代,也让过去常见的板凳、藤椅越来越稀有。

  致力推广木工家具的台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林东阳认为,当代人对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桌椅,重视程度低得令人吃惊,如今坊间充斥著廉价品,少有人愿意在椅子上讲究。他举例,自己结婚时花了两个月薪水、约六千多元购买一张书桌,三十多年来仍持续使用,已具有无限的纪念价值。

  小小一张椅子,承载著台湾人“坐”的记忆,也是台湾人百年来,生活方式转折的鲜明见证。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